国际学术界热议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

2025-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共同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历经80年岁月沧桑,伟大抗战精神薪火相传,向全世界昭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此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是中华民族捍卫和平正义的坚定宣示。

  为解读此次阅兵向世界传递出的多重信号,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国学者。受访学者普遍认为,气势恢宏的阅兵仪式充分展现了中国的风采和实力,一个意气风发的东方大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丛林法则抬头、战火硝烟频仍的今天,中国展现了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定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捍卫国际公平与正义的决心。

  融政治性、时代性、艺术性于一体

  谈及此次纪念大会,德国席勒研究所研究员斯蒂芬·奥盛库(Stephan Ossenkopp)说:“对于中国人民而言,9月3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中国人民为此准备已久。这是令人期待的一天,是鼓舞人心的一天。”

  有分析人士认为,纪念大会将政治性、时代性、艺术性融为一体。对此,奥盛库深感赞同。他全程观看了此次纪念大会。受阅官兵严整的军容、自信的步伐、高昂的气势令他印象深刻。 “这是庄严神圣的时刻,也是蔚为壮观的时刻,纪念活动相当精彩。许多环节精心设置、震撼人心。例如,8万羽和平鸽展翅高飞,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这蕴含着特殊的象征意义。这一盛会向世界传递出中国致力于维护人类安全和推动全球繁荣,并为此团结一致、勇担责任的信号。”奥盛库如此感叹。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头活动,此次阅兵不仅是一场军事展演,更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繁荣昌盛的今日中国。同时,阅兵凸显了中国致力于建设一支能够捍卫国家利益并为国际安全作出贡献的先进军队的决心。”奥盛库补充道。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亚历克西斯·杜登(Alexis Dudden)表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国际层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全球公众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一员。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巴方院长路易斯·安东尼奥·保利诺(Luis Antonio Paulino)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乐团亮相纪念大会,携新曲目、新编排、新配置接受检阅,这让全球看到了中国的精心准备。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人们合唱《松花江上》《保卫黄河》等诞生于抗战时期的经典歌曲,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仿佛再次重现。还有一些体现时代特色和强军风采的新创曲目,也在天安门广场奏响。”

  展现中国技术创新和进步

  参加此次阅兵的许多新锐装备、国之重器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奥盛库表示,此次阅兵新型装备占比很大,展现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新进展。“作为‘全球南方’国家之一、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重要成员国,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奥盛库称赞道,“盛大的仪式体现了中国坚持走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和能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必要条件”。他表示,此次阅兵军兵种齐全。公开亮相的新型现代设备及其采用的先进技术,既展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快速进步,也表明中国的技术进步符合其和平发展议程。

  不少海外媒体报道称,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有力支撑了中国军队的训练效果。这既展现了中国如今快速发展的科技实力,也意味着中国军队迈向智能化。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Prensa Latina)发文称,9月3日当天,人们共聚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传递了维护和平与铭记历史的理念。“中国筹备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阅兵仪式,凸显了解放军在维护和平中的战略意义。此次阅兵正值军队全面改革之际,国际形势也因地缘政治关系变化而复杂多变。部分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精打、无人和反无人装备,是首次对外展示。这些装备均为中国国产现役装备。”

  彭博社发表题为《中国在阅兵仪式上展示先进新武器》的文章称,中国是全球领先的高超声速武器研发国之一。这类武器飞行速度快、飞行高度较低且机动性强,旨在凭借其速度与灵活性使传统导弹防御系统无法及时探测。

  正视历史才能建设更好的未来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令人难以忘怀。战旗方队中每一面战旗都是抗战先烈用热血和生命铸就,都书写着一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

  80年前,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勠力同心,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杜登从追溯历史的角度回顾道,日本侵略者曾妄图征服中国、将中国纳入当时尚在扩张的日本帝国势力范围。中国人民在十四年抗战中历经艰难险阻,这是一段英勇抵抗的历史,是一段关乎生存与苦难的历史,时至今日,仍需铭记在心。今天,对亲历者故事的关注使中国人民能够更好地正视历史创伤,维护民族尊严。这也应当是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们正名,消除不正当污名化的叙事。

  历史不容篡改,正义不容亵渎。杜登提出,如今,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认清历史的本来面貌。各个国家都应当明白,直面人类历史中的暴力过往,并非宣扬冲突对抗,相反,它能促使人们更清醒地意识到,面对经济不平等、气候危机等问题,唯有齐心协力才能找到解决之道。在当下作出更明智的选择并着眼于未来,这正是历史给予我们的警示。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东亚研究教授原贵美惠(Kimie Hara)认为,阅兵仪式引领人们追忆并缅怀先烈,提醒人们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同时,突出了全球史视域下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

  杜登也表示,中国一直是对世界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今后也会继续如此。日本侵略活动的中国受害者的遭遇让她深受触动。在杜登看来,这些受害者的口述证词让历史愈发清晰。杜登说:“作为一名教师,每当看到学生渴望深入了解历史真相,我总是倍感欣慰。这些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殷切盼望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以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象征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无限向往

  和平来之不易,须倍加珍惜。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始终与世界上愿意守护和平的人民一道,为开创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阅兵仪式象征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无限向往。这一纪念活动清楚表明,中国政府坚持与周边国家、与国际社会和平共处,且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可以共生共荣。”奥盛库说。

  保利诺告诉记者,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5年来,中国始终恪守多边主义、遵守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和广泛认可。

  奥盛库表示,国际社会对此次阅兵的关注,表明了对中国在维护国际秩序与世界和平方面作用的认可。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一员,始终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及其他多边举措,努力维护全球稳定与安全。这场阅兵仪式充分展现了中国履行大国承诺的坚定决心,以及为国际和平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卓越能力。

  维和部队方队接受检阅是此次阅兵的一大亮点。在原贵美惠看来,中国多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各项有关倡议举措落地,这显示出中国蒸蒸日上的综合国力,以及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及最新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都强调合作而非对抗。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所承担角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瞩目。她还表示,赓续抗战记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集体使命感。铭记历史并还原历史,能够为未来发展奠定精神基石。中国的行动表明,一国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为物质繁荣,而且与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忘记历史真相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保利诺总结道,“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世界和中国均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当前,国际社会正目睹军国主义行径以及历史虚无主义再度抬头。如今中国已成为引领国际社会避免硝烟弥漫的关键力量。若没有中国的深度参与,世界局势将更加严峻。中国始终是抵御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的中流砥柱。世界见证了一个始终热爱和平的国度——中国。中国不仅始终铭记历史教训,而且展现出想要避免悲剧重演的坚定决心。它深知,若放任自流,开历史的倒车,人类将付出惨痛代价。”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白乐 陈禹同 练志闲

【编辑:姚晓丹(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