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译心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多个“首次”和“第一”彰显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眼成绩单。尤其是在创新领域的多项突破,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学者们认为,我国发展正从单点技术追赶迈向系统赋能与高水平开放协同推进的新阶段,为“十五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突破引领产业升级
“十四五”期间,一批“大国重器”领域的标志性成果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的有力印证。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型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加上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全球领先,我们集齐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充分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
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震看来,这些突破共同表明,中国创新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东艳认为,这反映了我国制造业由“世界制造”向“世界智造”和“世界创造”的跃升。在承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第四代核电关键设备实现自主可控,体现了技术封锁反而加速了我国高端领域的突破进程,为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提供了支撑。中国正通过自主创新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创新源于重视。我国“十四五”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2.73%的平均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魏楚表示,这体现了国家的战略定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为高质量发展和创新突破筑牢了人才基础。
创新投入不仅攻关核心技术,更是释放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磊表示,随着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数字技术加速融入制造、交通、医疗等领域,优化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吴沈括提出,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10%,表明研发投入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同时,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显著高于全球FDI下行趋势,印证了国际资本对中国长期发展环境的信心。
制度优势保障发展活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创新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这是多重系统性因素协同支撑的结果。这一支撑来自国家的战略聚焦与制度保障。国家明确将创新定位为“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不断推进完善,打破了创新“孤岛效应”。“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激发了科研主体攻关核心技术的积极性。制度保障则突出体现在财政税收的强力支持上。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5年1—5月,针对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6361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税率优惠(减按15%)政策减税1407亿元,显著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
创新的活力离不开市场活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放管服”改革,通过系统性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了高质量发展活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林山认为,两项改革相辅相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聚焦规则统一、标准互认、准入畅通、监管协同,旨在打破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与风险,形成规模效应并强化市场竞争,倒逼企业提升效率和创新。“放管服”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削减行政束缚,创新监管方式(如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如“一网通办”),共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表示,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金融工具的创新等,都是催生一项项创新突破的有力支持。一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持续提升,这种“十年磨一剑”的投入为量子计算、特高压等前沿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产业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协同投入。如北京通过“8只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投资194亿元,拉动社会投资508亿元,形成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央行创设专项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新增3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下调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截至2025年5月末,科技创新贷款签约金额达1.74万亿元,支持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首贷。我国14亿多人口的多元化需求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加速器”。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动力电池、车规级芯片技术突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形成“市场反哺技术—技术赋能产业”的闭环。此外,政策通过“需求牵引供给”模式,例如数字企业培育计划,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
市场活力与全球化协作也是保障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东艳表示,我国积极促进规则对接与标准互认,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发布后,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同时,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不断推进,22个自贸试验区引领制度创新,在统筹开放与安全中保障跨境经贸投资的稳步发展。
奠基“十五五”发展
面向“十五五”,创新驱动仍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范如国认为,我们要着力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治理体系,加快创新驱动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要素配置方式,强化技术创新管理,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邓洲提出,立足创新驱动,应着力培育工业经济三种能力。一是培育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能力,发挥工业规模与体系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前瞻布局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建设世界级技术交易市场,拓宽高技术制造业融资渠道。二是培育发展动力平稳转化能力,着力缩小技术差距,加强基础性、探索性的技术研发,建设创新基础设施与产业化平台,稳定并扩大消费。三是培育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构建更具韧性的国际经贸关系,打造网络紧密、数据畅通的跨境产业链价值链。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张钦昱关注国企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他认为,在推进国企分类考核基础上,应适时评价国企履行战略使命情况,以增强其核心功能与竞争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构建覆盖产权、资金等关键领域的全链条监管机制,利用数字化手段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实时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全过程监督;重点要压缩管理层级,优化流程,健全风险预警,在保障企业经营自主权前提下提升监管精准度。
“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每3度电中就有1度为绿电。如何在“十五五”时期更好地发挥能源领域的创新驱动作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十五五”期间能源领域要在顶层设计、市场化改革与技术创新应用三方面发力。延续政策规划的刚性约束,以量化目标锚定转型方向,加快能源法律法规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支持。同时,深化电力现货市场、绿证绿电交易等市场化改革,利用价格信号引导资源向低碳领域集中,完善碳交易、绿色金融等市场化工具的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