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2025-07-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
  7月14—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举行。社科界第一时间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大家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坚决贯彻会议精神,扎实落实各项任务部署,充分发挥社科界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体系,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贡献智慧。
  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城市的“暖意”逐渐升温。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谈道,新时代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的全新探索。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教授杨雪冬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城市中国”时代,更为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的城市化重心不再是速度,而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城市发展,构建了数智赋能城市绿色安全韧性的共生型发展新形态。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双碳智慧平台”、杭州“交通韧性走廊”、深圳“韧性低碳新城”、上海崇明“生态岛数字治理”等具体案例,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姜晓萍认为,通过构建制度创新、技术赋能、空间重构、多元共治的多维途径,我国不断探索出数智赋能城市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逐步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共生美好。不断探索数智赋能城市安全韧性建设,以统筹“发展—安全—韧性”的共生智慧,形成了全球领先的城市绿色安全韧性共生发展“中国范式”。
  明确城市工作总体要求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党中央再次召开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传递了哪些信号和战略部署?
  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陆邵明表示,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延续2015年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同时提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进一步强调城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枢纽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强调城市更新、城乡融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助力共同富裕,体现了城市建设政策的深化与升级。
  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内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推进城市更新主题主线更加明确,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越走越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劲松表示,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工作新篇章。在实践创新上,明确了新时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根本问题和目标定位,构成了一套科学、缜密的城市发展战略取向和改革推进顶层设计,为新时代城市发展建设定向领航。
  “这是我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后推进城市现代化的纲领性部署,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政治方向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晓燕表示,会议深刻回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以“人民性+可持续”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提供中国方案,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与城市文明跃升的统一,真正让城市成为“诗意栖居”之地。
  进入“以质取胜”新阶段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受访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一重大判断将决定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城市工作重点,未来城市工作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增效和统筹协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倪鹏飞认为,会议释放的重要信号是对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大判断和城市战略的重要转变。会议为应对这一转变提供了指导方针和实施路径,有助于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城市病”问题。
  会议指出,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月看来,这五个“转变”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城市发展新阶段的主动适应,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方法论引领,体现了新时代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的系统性战略革新。未来,城镇化发展战略会从粗放扩张转向集约高效,从同质竞争转向特色发展,从硬件建设转向治理投入,从条块分割转向统筹协调,系统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艳玲提出,“五个转变”可理解为城市从增长范式向治理范式的转变,其本质是空间生产逻辑的重构;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人本价值”为根本锚点,通过内核理念的变革牵引空间逻辑、动力机制与治理模式的转型。“五个转变”不仅关乎当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定义了未来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
  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在陆邵明看来,以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统领,七个任务中,优化城市体系、建设安全可靠韧性城市为基础层,建设创新、宜居、美丽城市为功能层,文明培育、智慧赋能为治理层。我国城市工作进入以质取胜新阶段,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从科学规划发展理念转向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体现了从“量”到“质”、从空间生产到空间赋能的深化。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姜玲认为,未来要以这七个任务为指引,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注入韧性治理、新质生产力等关键变量,实现制度传承与范式跃升。人口与空间治理、民生底线生态文明路径、文化保护机制等理念的延续,明确了韧性城市建设、新质生产力落地、文明与智慧双轮治理等创新方向,将进一步助力实现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从“记得住乡愁”到“见人见物见生活”,文化已成为现代城市认同的关键要素。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表示,七个任务中,着力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尤为引人关注,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重视。面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空间同质化、文化空心化问题,必须重塑城市与文化、人与空间的深度关联。这要求我们从城市更新机制、空间设计逻辑、社区治理路径等多维度入手,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推动中国城市实现由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的战略跃升。
  发挥理论支撑关键作用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学者们一致认为,社科界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积极发挥理论研究和政策支撑的关键作用。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表示,社科研究要以现代化人民城市理念为指针,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与治理规律,着力构建中国自主的现代城市理论体系;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导向,着力构建中国自主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以城市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为主旋律,着力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宏伟提出,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创新,深入阐释现代化人民城市理念与城市内涵式发展路径等重大命题,构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要聚焦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治理、风险识别等重点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加强跨学科协同,强化理论宣传和学术传播,为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提供智力支持。
  人民城市理念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城市发展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张静晓认为,人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根本遵循。城市发展中人民的需求和期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关注,是我国城市发展动力活力的内在要求。未来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通过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市民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表示,人民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力量,高质量发展需激发市民共治活力。这种共同缔造模式,既培育了公民精神,更使城市更新精准契合需求,最终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依归。进入城镇化下半场,唯有将人民的获得感作为衡量发展的标尺,聚焦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才能实现从“速度优先”到“品质优先”的跃迁。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朱正威认为,应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这充分体现了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坚持人民性和安全性的统一,超越了传统城市建设理念,提出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及良性互动的重要命题。
  (本报记者孙美娟、张译心、班晓悦、陈雅静、刘越参与采访)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