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宣传的历史实践与当代传承

2025-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无线电新闻传播台网的建构,不仅极大丰富了各地党报党刊的新闻信息,也极大扩展了党的新闻传播范围。在当时,电台发电机和收发报机被各根据地报社、通讯社当成“命根子”。各根据地在被敌人分割、包围的状态下,很难及时了解党中央和外界的最新消息,报纸新闻的及时、准确、全面发布更是难以实现。新华社各地新闻台网建成后,上述困境得到很大缓解。而党中央通过新华社的组织系统将重大新闻发布权集中于延安,不仅保障了党的方针政策的及时正确发布,也使重要消息第一时间传达给各根据地并见报登载。中国共产党用远逊于对手的无线电设备,打造出了一套既集中统一又灵活高效的新闻传输网络,保障了战时中共中央与各部队、各新闻机构之间的顺畅联络,改善了各根据地的办报办社条件,提高了党的报刊通讯社及电台的传播力、影响力。(阅读原文)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抗战记忆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抗战亲历者逐渐离世,抗战记忆的碎片化、断层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与协作,将多元抗战记忆资源转化为具有互动性、凝聚力和持续生命力的记忆共同体,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成为具有时代价值的重要课题。

  数字平台传播抗战记忆。当下数字平台对抗战记忆共同体的建构起着结构性作用。在主流媒体数字端、社交媒体平台等建立云端存储网络,使多元主体生成的数字化文字、图像、音像及在线直播等内容被永久刻录,形成分布式记忆仓库。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架构技术对抗战记忆资源进行智能化重组,结合用户画像,离散的记忆碎片被构建为抗战知识图谱。数字平台的传播逻辑,可能使得原本不太为人熟知的抗战记忆打破圈层壁垒,进入公众视野;但同时,平台的流量逻辑,又可能导致抗战记忆的可见度不足。这既需要政府的记忆引导,也需要平台坚守记忆伦理。(阅读原文)

  活报剧于20世纪30年代初自苏联引入中央苏区,后流行于包括华北在内的各敌后根据地。它以戏剧形式呈现时事新闻,既是戏剧门类的一种,也可被看作根据地革命语境下特殊的新闻实践。戏剧家胡可在回忆解放区的话剧工作时提到,当时,“一个大的时事,一个大的政策,很快编成活报剧。这实际上是一种最普通的宣传教育。那时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当时也没有广播),更谈不上看电视了,就是街头的黑板报,也不是每个农民都看得懂、记得下来的。因此,这样的演出就成了最好的教育方式”。华北根据地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信息传播渠道并不通畅,并且根据地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此情形下,“演新闻”便成了更易于被接受的信息流通方式。(阅读原文)

【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