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新闻”:活报剧的创作机制及政治功能

2025-07-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活报剧于20世纪30年代初自苏联引入中央苏区,后流行于包括华北在内的各敌后根据地。它以戏剧形式呈现时事新闻,既是戏剧门类的一种,也可被看作根据地革命语境下特殊的新闻实践。戏剧家胡可在回忆解放区的话剧工作时提到,当时,“一个大的时事,一个大的政策,很快编成活报剧。这实际上是一种最普通的宣传教育。那时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当时也没有广播),更谈不上看电视了,就是街头的黑板报,也不是每个农民都看得懂、记得下来的。因此,这样的演出就成了最好的教育方式”。华北根据地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信息传播渠道并不通畅,并且根据地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此情形下,“演新闻”便成了更易于被接受的信息流通方式。

  如果将活报剧看作根据地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新闻实践,其创作机制便可类比于新闻生产机制。那么,华北根据地的活报剧如何在创作实践中实现对传统新闻生产机制的有机补充和在地化改造?

  信源何以为真

  强调活报剧信源真实性是当时戏剧理论家、评论家在进行理论探讨时的普遍共识。落实到实践层面,活报剧在创作环节也格外注意对信源的把握,确保编演的都是“真人真事”。

  一是实地采访,剧作者同时也是通讯员。在华北根据地创作、演出的活报剧题材中,前线战况、革命局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剧社的成员多由部队文工团、战地服务团的同志组成,他们往往随军行动,“部队打到哪里,他们就活动到哪里”,因而在掌握前线局势及作战细节一手材料方面具有便利条件。例如,活跃在山东根据地的文艺“劲旅”——鲁迅艺术宣传大队,编演了《沂城大合唱》《大战沂水城》《战斗英雄曹世范》等诸多直接反映战斗的活报剧。鲁迅艺术宣传大队不仅直接参与战斗,还“下大功夫搜集素材,体验生活,并做战地采访报道”,将生动的战斗生活以演剧形式呈现给观众。

  二是“笔头与锄头结合”,群众既是创作主体,也是实践主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写真人真事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创作上的新现象,这与活报剧对真实性的追求高度吻合,再加上农村剧团在解放区的“全面开花”,自编自演成为活报剧的创作形式之一。如山东胶东东海草庙村将本村农民过去受苦受难、现在翻身的典型事实编成活报剧,在本村或邻村市集上演出。“材料从本村搜集,以农民为主体结合小学教师进行编写。并做当事人自己演自己,在演剧中,完全真人真事。”

  由此可以看出,活报剧在华北根据地的创作实践并不依赖于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介生产的新闻事实,而是直接将剧本创作环节与新闻采编环节合并,通过自事自编等创新性策略实现对报纸等文字媒介在信源层面的补充与替代。

  如何保证时效

  时效性与真实性是新闻的价值体现。在交通闭塞、信息流通不畅的环境中,华北根据地的活报剧创作在保证时效性方面积累了较多成功的实践经验。

  一是集体创作,以组织化内容生产抢占时间。活报剧的创作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创造,而是一种集体化、组织化的文化劳动,这样的形式可以大大缩短创作时间,以适应即时宣传的需要。虞棘在总结其所在的国防剧团下部队演活报剧的经验时提到:“这次,我们在‘当天采访当天编,当天排好当天演’的工作方针指导下,每到一个部队,便马上分散到班里排里去进行采访。材料搜集好了,经过连的干部同意,编成唱词,迅速排演——最好是谁编谁演,学的会更快些。”先是分散下基层采访,后又请示连干部同意,这一套创作环节的活动呈现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性的特征。集体创作方法在山东解放区的部队里也很盛行,战士们形象地称其为“大家凑”“口搿口”,即根据本连的实事,几个人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就把一出“活报”编出来了。

  二是省略细节,编演即兴式、“即景”式的活报剧。针对极端紧急的政治任务或遇到需要立即宣传的新闻事件,剧团往往会采取这样的创作方式。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于陆房胜利突围后,战士剧社编演活报剧《陆房突围》,用以鼓舞军中士气;1940年,部队攻克土顽孙鹤龄的据点后,剧社便编演了街头活报《反恶霸孙鹤龄》,宣传我军政策。革命艺术家那沙称其为“即景”式的活报,以最短的时间在原地搬演刚刚发生的事实。这样迅速的排演方式必然导致在创作环节对台词等细节的省略,从而达到一种“整体真实”。

  作为革命年代的“活动新闻”,与传统、一般性的新闻传播活动有所不同,活报剧创作不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是为了发挥政治宣传之功效。

  “柔性”政治动员

  活报剧的政治动员功能,是通过政治信息的去政治化、非政治场域的再政治化来实现的。

  一方面,活报剧以文艺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与国家意识、最新政策,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根据地群众,从而达到提振基层战士、民众对抗战必胜、中国共产党必胜信心的目的,是一种政治信息的去政治化。

  另一方面,活报剧作为文娱节目的一种,往往出现在部队整训驻防、年节庙会等较为放松的时空场域,通过对这些时间节点及地点的占领,起到了鼓舞士气、动员行动的作用,得以实现政治功能的最大化。1945年,耀南剧团编演了活报剧《邢家茅坨惨案》,再现张景月制造的邢家茅坨惨案情景, “战士们看后摩拳擦掌,满腔怒火,誓将田柳庄打下来”,为田柳庄战役的胜利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介入基层治理

  活报剧作为一种基层传播行为或手段,其介入基层治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表扬典型,以激发广大群众对政治与社会、生产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自事自编、自导自演”的集体创作方法营造公共空间,唤醒民众的主体意识。剧作家贾霁回忆到,1945年初,鲁中青联的同志曾写信给山东省文协《戏剧》杂志的编辑,谈到“老区的一个老剧团垮了”,原因是这个剧团的演员们在演完参军的戏后,全体又上台宣誓:“我们要参军,我们要求上前线!”由此可见,在活报剧的创作过程中,大家一起讨论,将自己和身边的真人真事搬上舞台,这一过程本身对演出者就具有教育意义。

  不忘来路,始知归处。回溯20世纪中国革命、建设时期活报剧这一“以剧演报”的新闻传播实践形态,可以敦促我们学习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政治优势、积累的宝贵经验,创新新闻传播工作的形式、方法、机制。对于如何通过广大基层社会的传播实践,切实提升思想凝聚力、舆论引导力、道德感召力,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根据地文化事业革新的历史中寻求经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新闻通讯社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1872—1949)”(23&ZD2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刘娟(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