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抗战记忆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抗战亲历者逐渐离世,抗战记忆的碎片化、断层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与协作,将多元抗战记忆资源转化为具有互动性、凝聚力和持续生命力的记忆共同体,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成为具有时代价值的重要课题。
多元主体协作
政府部门主导建设数字记忆平台。通过清点抗战资源数据、修建纪念场馆、实施遗址遗迹保护、开展线上线下同步记忆仪式展演、开发应用数字记忆项目等措施,使抗战记忆得以永续传承。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展示历史事件细节,强化公众关于抗战的创伤记忆,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推动抗战记忆的代际传承;公祭仪式直播等记忆仪式展演,充分唤醒民族情感,凝聚民众的家国认同。
公共机构诠释抗战记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记忆阐释者,应在管理部门推动下打破共享障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建立协作框架,将抗战文献、文物、影像、文艺作品等整合形成集成式管理,一个入口即可访问抗战相关资源;推动抗战记忆资源从信息孤岛转为流转中枢,帮助公众形成更为完整的抗战记忆。在抗战记忆资源存储与展陈中,运用数字技术搭建记忆场景、强化历史真实感,在政府部门引导下开展具体的记忆实践,完成“记忆之场”从实体空间向数字生态的转型。借助AI技术,实现展览内容的实时跨语际转换,对接全球相关的二战记忆数据库,将中国抗战记忆置于全球反法西斯记忆网络,使本土抗战记忆定位到全球坐标,升维为世界记忆。
数字平台传播抗战记忆。当下数字平台对抗战记忆共同体的建构起着结构性作用。在主流媒体数字端、社交媒体平台等建立云端存储网络,使多元主体生成的数字化文字、图像、音像及在线直播等内容被永久刻录,形成分布式记忆仓库。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架构技术对抗战记忆资源进行智能化重组,结合用户画像,离散的记忆碎片被构建为抗战知识图谱。数字平台的传播逻辑,可能使得原本不太为人熟知的抗战记忆打破圈层壁垒,进入公众视野;但同时,平台的流量逻辑,又可能导致抗战记忆的可见度不足。这既需要政府的记忆引导,也需要平台坚守记忆伦理。
社会公众沉淀抗战记忆。无论是政府引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诠释还是平台中介,最终都要落位到社会公众这一环节,通过多主体联动、多环节互动,使抗战记忆真正融入当代人的情感认知,凝聚为社会共同价值,形成抗战记忆共同体。得益于技术赋权,社会公众已经成为抗战记忆传播与再生产的能动主体。抗战亲历者及其后代,通过口述、家族记录等形式保存个体记忆。如“重走滇缅路 牢记抗战史”公益骑行等参与式记忆实践,将抗战历史转化为当代青年的认知体验。通过资源共享与协作互动,使分散的个人记忆汇聚为集体记忆网络,进而形成有机的记忆共同体。
多元资源融合
原生记忆资源的多模态共建。以数字化方式生成并传播的原生抗战记忆资源,可以通过关联互动,形成图、文、视、听多模态共建。由互联网用户自主生成的抗战主题微博、视频、公众号、互动话题等,或再现抗战情景、或回到历史现场、或深度解读历史、或口述个人经历,多模态方式增强抗战记忆的感染力;虚拟社群关于抗战的纪念活动等,充分强化了用户的具身参与。线上画作、虚拟表演、数字游戏等,将抗战细节充分可视化。各机构或各媒体通过数字渠道发布抗战相关报道,也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抗战认知。
次生记忆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由抗战时空延续或由亲历者、关联者留存的历史材料等,经过资源数字化以后更能激活人们的抗战记忆。作为抗战记忆的权威载体,原始档案数字化以后被更多人读取和反思,如国家档案局官网发布的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将人们直接带入抗战的历史场景。抗战歌谣、英雄故事、影视戏剧等非物质形态资源,则通过多端传播充分铭刻集体记忆。
公众记忆实践的虚实共生。通过技术整合、传播创新与文化实践,使抗战文化物理空间的实体记忆与虚拟空间的交互数据有机融合,形成动态、开放、具身参与的记忆再生产。虚实交互的数字化展陈系统运用,构建起虚实融合的叙事场景,成为抗战遗址遗迹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例如,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设置的《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多点数字展示交互屏,使人们在沉浸式互动中回到抗战的历史现场。
多元路径协同
多层次协同开发。通过跨平台技术集成,实现抗战记忆的立体化传承与创新性传播。一是整合记忆数据。运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系统性整合抗战相关遗产遗迹、文化资源,形成对抗战记忆资源的动态监测。二是强化记忆读解。构建虚实融合的导览体系,实现对抗战记忆的多样态解读。通过场景复原、空间叠加、定位触发,形成关于抗战言说的完整时空叙事链,增强抗战记忆的丰富体验。三是改善记忆生产。开发丰富的抗战主题数字藏品体系,如纪念《晋察冀画报》创刊80周年系列数字艺术品等,已经成为示范性案例。基于社交媒体裂变传播原理,使参与者转化为抗战记忆的主动传承者与传播者,推动抗战记忆的再生产。
多模态场景搭建。通过整合XR、VR、AR、GIS等技术,结合多感官互动终端及用户行为触发机制,实现抗战场景的数字化复原。将视、听、触、嗅等知觉进一步融入叙事情景中,建构沉浸式体验,从而强化人们的记忆感知。当下,有关抗战的遗产遗址、文献文物资源丰富却分布分散,割裂式的保护格局形成孤岛式记忆,不能形成完整印象、整体感知;可以整合本地抗战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价值等级信息,构建“一张图”系统,实现抗战记忆资源的精准定位与空间关联;还可结合摄影测量与AI建模,对抗战遗迹实现高精度的三维复原,在现实空间中叠合虚拟场景,构建虚实融合的数字化空间图谱。
多媒介融合叙事。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数字平台,搭建立体传播网络,建构全媒体传播矩阵。传统主流媒体依然是抗战记忆建构的重要阵地,电视台、广播电台播放抗战相关的影视剧、纪录片的音视频,报刊发布关于抗战的深度报道、研究文章,并保持媒体数字端的同步跟进,强化抗战的主流叙事;商业化新媒体平台立足于平台特性,使抗战记忆触达不同用户;联动相关的抗战纪念场馆,推出专题展出和直播互动,丰富抗战记忆,并将涉及的不同国家、记录者汇集到抗战记忆共同体的范畴。
(作者系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