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从文明史观看,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在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西方哲学“人类世”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框架下,“两山论”是基于多元哲学传统的21世纪的生态文明哲学新范式,是人类在21世纪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革命。
从“天人合一”到“两山论”,体现着中国生态智慧的传统谱系与现代转化。“两山论”对中国哲学的价值论重构主要表现在:一是使传统“天人合一”观在现代语境中获得新内涵。二是使生态美学兴起和蓬勃繁荣。三是使传统“用”的价值实现创新发展。将“山水精神” 这一传统自然观与审美智慧转化为生态资本,使“仁爱万物”的儒家伦理具象化为生态产品价值及其实现,让“中庸之道”的平衡思维发展为具有经济学属性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从“人类中心”到“和谐共生”则突破了西方范式的困境。“两山论”的历史性突破还在于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提出文明演进的新范式。
【原文阅读】
“生态文明话语”和“绿色现代化话语”这两种话语理论在当代中国实现了历史性交汇或合流。它们所意指的构建目标和所依托的现实环境其实也是近似或共同的。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核心理念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所建基于的“本体论基础”。在未来社会愿景上,生态文明话语分别从“永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和“世界”的双重维度做了勾勒描绘。也就是说,同时致力于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与世界,建设一个山川秀丽的中国与清洁美丽的世界。在战略实施构想上,生态文明话语强调的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党和政府政治议事日程的日益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笔者认为,作为两种话语理论表述形式,“生态文明话语”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之间,确实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是一定程度的“张力”,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原文阅读】
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人们在反思生态危机的价值根源过程中产生的两种重要的生态哲学思潮。尤其是生态中心主义具有矫枉过正的作用,因此,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走进生态中心主义一时成为生态哲学家的主流选择,而人类文明史上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什么人类中心主义。科学的生态哲学必须是超越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哲学。
到目前为止,人类中心主义似乎根本不存在,这是生态中心主义炮制出来的假想的敌人。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试图实现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双赢,但将自然资本看作是新的盈利机会,仍然是一种生态资本主义范式。因此,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要义和特质的绿色发展,理应成为生态哲学的发展观。我们不能跟着生态中心主义跑,无差别地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必须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生态弊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当中,能够合理地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解。
【原文阅读】
“两山”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理解和应用时需要全面、系统地来把握。“两山”理念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的突破和超越,主张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从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来看,“两山”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不顾代价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和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三个阶段。在发展观念和发展路径上,“两山”理念带来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刻革命。这些构成“两山”理念丰富内涵中的“辩证统一论”“认识阶段论”和“绿色发展论”,而“两山”理念要真正落地生效,还要把握“价值实现论”和“三线保障论”的内涵实质。
【原文阅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哲学土壤,又蕴含着破解生态难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首先,对自然的尊重与合理利用,不是伦理命题,而是人的物质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前提。“绿水青山”不仅体现了人对生态的保护责任,更强调了自然界在人类物质生存体系中的内在地位。其次,“两山论”在承认矛盾存在的基础上,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内在统一逻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相互冲突,而是在新发展阶段中孕育后者的内在基础。再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一种认识判断,更是深刻的实践原则。
它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正体现在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超越与对现代文明转型的引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实展开。
【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