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绿水青山的哲学革命

2025-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郝栋
  自人类迈入工业文明时代,在创造空前物质财富的进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日益加剧,环境污染、气候变异、生态灾难等问题接踵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根基。这种发展困局的本质,在于工业文明将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所导致的关系异化。面对全球性生态治理难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呼唤,中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实践智慧。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哲学土壤,又蕴含着破解生态难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一、“两山”理念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根基
  唯物史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不是征服与统治的关系,而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实现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这一立场突破了近代哲学中将自然物化、将人视为自然主宰的思想框架,揭示了人作为“类存在”必须通过自然界才能实现力量的展开。因此,人对自然的尊重与合理利用,不是伦理命题,而是人的物质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前提。
  然而,工业文明的发展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资本主义以利润为核心的生产逻辑推动了资源的无序开采与环境的破坏,对土地的掠夺引发了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就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根基。马克思曾尖锐批判这种异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19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两山”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刻转变。“绿水青山”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而恰恰是“金山银山”的必要前提。这种理解回归并深化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界本体意义的思想,自然不仅是资源,更是构成人类生活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有机环节。进一步看,“绿水青山”的提出,也是对自然价值的重新确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并非静止不变的背景,而是与人的活动处于持续互动与共生之中。自然的“存在性”并非在于其被利用的程度,而在于其在整个社会发展结构中的基础性角色。因此,“绿水青山”不仅体现了对生态的保护责任,更强调了自然界在人类物质生存体系中的内在地位。这一理念不仅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支撑,也为全球生态转型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中国智慧。
  二、“两山”理念的方法论内核
  “两山”理念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判断,而且体现了深刻的方法论意蕴,揭示出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运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世界是由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构成的统一整体,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运动。长期以来,传统发展模式往往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视为零和博弈,尤其在工业化初期,发展与破坏自然几乎被看作不可避免的因果关系。这种对立性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片面、静态的认知。从辩证法角度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虽然存在矛盾,但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处于特定条件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对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应被视为不可调和的冲突,而应理解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两山”理念正是在承认矛盾存在的基础上,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内在统一逻辑。这里的“统一”是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通过对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价值的再生。这种统一体现了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相互冲突,而是在新发展阶段中孕育后者的内在基础。
  在实践中,这一理念的运用还体现了对矛盾主次方面规律的深刻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矛盾双方中存在主次方面,而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生态保护被上升为发展的主导方面,不仅体现了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向,也保障了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性的可能。与此同时,这种对矛盾主次关系的动态把握,也促使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政策时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避免了短期经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可逆伤害。这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三、“两山”理念的时代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强调对世界的解释,更强调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根本立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一种认识判断,更是深刻的实践原则。它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正体现在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超越与对现代文明转型的引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实展开。
  传统生态治理往往依赖于技术治理、政策调控或法律约束,难以触及深层的发展逻辑。“两山”理念则从根本上重新定义发展本身,将生态资源看作发展的基础资本,将生态保护提升为发展的前提性条件,从而实现了从外在约束向内生动力的范式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实践的“目的”与“意义”的统一,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既受制于现实条件,又能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基本原理。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两山”理念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从根本上拒绝了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增长路径,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形态。这种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解放和历史进步的目标追求,也在生态维度上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向“质的跃升”。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两山”理念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与马克思主义方案。它不仅服务于国家战略,更具有广阔的世界意义,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生命力与实践可能性。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