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美学

“施光南现象”在当代大众审美构建中的意义

2025-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改革开放初期,施光南的音乐宛如一泓清泉,自然而深邃地流入亿万中国人的心灵,逐渐凝聚为一种独特的“施光南现象”。他的作品超越了纯粹的艺术范畴,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印记,广泛激荡出社会性的文化共鸣。

  “施光南现象”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弥合了特定时代大众审美中看似对立的元素,并将西方古典音乐的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韵味相融合,创造出既典雅又亲切、既具创新性又便于传唱的音乐风格,在艺术高度与大众接受度之间实现了精妙的平衡。在新时代文化艺术深度融合与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施光南现象”进一步将其音乐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中,拓展了音乐生成、传播与接受的维度,深刻体现了其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最终演化为一种艺术性与通俗性并重的社会主义主流音乐文化范式。

  民族根基:

  深植于中华民间传统文化

  音乐文化并非无源之水,其最深厚的根基始终深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文化与音乐的融合,并非简单地元素叠加,而是一种深层次、有机的共生。它们之间构成了“魂”与“形”的关系:文化为音乐注入独特的精神气质、审美内涵与情感深度,成为其内在的灵魂;而音乐则以可听、可感、可流传的形式,使抽象的文化精神得以生动表达与广泛传播。

  施光南的音乐艺术正是民族音乐语言现代化表达的杰出代表。他深入民间采风,融汇多地民歌精髓,如安徽民歌的质朴、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奔放、云南傣族音调的柔美……但他却并未止步于模仿。相反,他对这些素材进行消化、提炼,并以现代作曲技法和审美理念予以重构与升华。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既融入了北方民歌的豪迈开阔,又蕴含南方戏曲的细腻婉转。引子部分采用的进行曲节奏富有动力,成为“民族性”与“时代性”完美结合的典范。这种创作方式,正体现了一种深层的文化自信——以民族的语言,讲述时代的故事。

  人文精神:

  传承当代文化精神的核心

  “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两大核心,彼此交融、互为支撑,共同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品格与价值追求。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其繁荣发展与民族复兴,皆有赖于坚定的文化自信。施光南的音乐创作深刻体现了这两种关怀的融合,既抒发了对故土与家国的深沉情感(如《多情的土地》),也表达了对纯洁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月光下的凤尾竹》)。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交织的背景下,坚守文化主体性、实现批判性继承与开放性创新,已成为构建民族身份认同、回应时代命题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施光南的文化现象正是这一路径的生动体现:其创作既扎根于中国本土,又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既守护了民族精神的根脉,也推动了社会与现代文化的进程。

  社会功能:

  时代情绪与集体记忆的“声音档案”

  施光南的音乐精准地捕捉并塑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集体情感,其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成为一个时代的“声音档案”。这种“声音档案”远不止于记录音符与歌词,还构成了一座立体化、情感化且具有沉浸感的民族心理存储库。它封存了历史片段中社会的集体心跳、呼吸与呐喊,功能远超娱乐范畴,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装置。

  “声音档案”具有真实性、史料性与不可替代性。它是由民众共同参与书写、以情感编码的“民间心灵史”,更为真实和鲜活地保存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以《祝酒歌》为例,这首歌诞生于举国欢庆的时刻,以激昂奔放的旋律、欢快跳跃的节奏和幸福洋溢的歌词,精准捕捉并极大释放了全民族迎接新生的狂喜。它不仅仅是一首应景之作,更成为一个时代情绪的爆发点和共鸣箱。《在希望的田野上》生动描绘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充满活力的崭新面貌。这类歌曲不仅反映了时代风貌,更主动参与并积极推动了时代精神的塑造,激励了一代人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它们已然成为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音乐符号”,传递出一种“建设的文化、乐观的文化”,与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奋发向前、积极进取的主流情绪高度契合。

  施光南的作品超越了单纯作为审美对象的存在,转而成为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情感纽带与文化坐标。这些旋律承载着历史的回响,能够唤起整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与深厚情感,成为构建和传递集体认同的重要文化载体。

  文化立场:

  坚定的人民性与大众性

  “坚定的人民性与大众性”体现了一种根本的文化立场与价值追求,它超越了表层的创作技法或市场策略,意味着文艺创作的出发点、服务对象及评价标准始终围绕“人民”这一核心展开。这也构成了施光南音乐文化最核心、最鲜明的特征。他自觉地将目光投向普通劳动者,坚持为人民创作。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强调文艺应“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这一理念不仅延续了人民文艺的传统,也进一步明确了文艺在当代的使命与方向。

  施光南的作品主题与素材深深扎根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奋斗历程与朴素梦想之中。他的创作视野投向工厂、田间、课堂与市井,生动刻画了劳动者、建设者与追梦者的真实群像。无论是《假如你要认识我》中朝气蓬勃的青年突击手,还是《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里深情坚毅的戍边战士与恋人,都展现出平凡劳动者的伟大与光辉。而《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作品,则唱出了亿万人民心中的喜悦与希望。施光南所书写的一直是“我们”的共同叙事,而非“我”的个体独白。他成功打破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审美壁垒,实现了“雅俗共赏”的美学理想。这种“通俗而不庸俗,高雅却不晦涩”的品格,使他的音乐文化兼具包容性与生命力。

  尽管接受过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并精通西方作曲技法,施光南始终将和声、复调、曲式等技巧作为表现中国情感与中国气质的工具,创作出真正具有中国韵味的音乐作品。

  “施光南现象”并非偶然的历史文化景观,而是中国社会在特定转型阶段,大众审美意识寻求表达、建构与认同的必然结果。它成功塑造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审美范式,作品的核心意义,在于实现了“集体情感”与“个体表达”的辩证统一。聆听他的音乐,既能使听众感受到作为国家共同体一员的自豪,也能体验到作为独立个体的情感释放与认同。“施光南现象”揭示出大众审美建构的内在逻辑:它必须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积极回应时代的核心命题,并最终回归人的内在情感需求。始终以“人”为本,歌颂劳动、爱情与生活之美,正是其作品保持永恒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施光南的艺术实践表明,真正能够建构并引领大众审美的作品,必然是时代性、民族性与人民性三者有机融合的产物。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施光南音乐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项江涛(报纸) 李秀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