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应用伦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作为与哲学一级学科门类并列增设的“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教育也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应用伦理学自二十一世纪在国内兴起以来,历史性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机会,对应用伦理学的总体性研究与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同步受到了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响应,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研讨、理论阐释的议题不断深入拓展,研究领域、范围也呈扩大趋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支学科。
面对这种新的时代机遇,在文学这个重要领域,把文学与道德关系的古老议题引入应用伦理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尤其是把应用伦理学这一现代社会新的伦理学理论形态运用于对文学的深度考察,建立起文学伦理的分支学科和专门领域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文学与伦理的交叉将助益于现代人认识自我、理解世界、构筑生活。
一、引领好生活的价值追求需要文学伦理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中,文学与伦理学从未缺席且始终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两千多年前先哲圣贤孔子对这两类知识各自重要性的认识就有珍贵的片段记录在《论语》中: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学诗”“学礼”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重视文学与伦理的文化渊源,在中华文化的长江大河涓滴汇聚成流泽被万世。文学即人学的观念深入人心,伦理作为最基本且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此所形成的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更是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日用而不觉。在文学与伦理学比肩而立的知识构成框架内,文学的社会性和个人性目的在于其有益于人们对好生活的理解、阐释,且服务于道德生活、美好生活的建构。伦理学既是人生哲学也是实践智慧,它是关于“应当性”“应然性”的学问,是对人们自然生发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总结。这些人类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古老话题,鉴于文学伦理强大的应用性功能、实用性目的及超越性追求,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时代性、当代性并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伦理,这是其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二级学科引起人们关注和研究兴趣的时代背景。
一般而言,应用伦理直面实际生活中的伦理冲突、道德悖论,针对各领域具体问题的不同,已经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科技伦理、生命伦理、环境伦理、经济伦理、教育伦理、传媒伦理等分支领域。这些分支领域的相关研究直面各种矛盾冲突,特别是对于引起巨大争议的各种现实问题,人们通过对话、交流、沟通、力争达成共识并形成规则,还可以为立法提供理据。文学伦理是应用伦理学的非典型形态,因为它的创作主要是通过虚构、想象、叙事、抒情等文学手段加以完成,文学世界中的道德冲突虽然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毕竟与科技、生命、环境等领域中引起巨大争议的伦理问题有所不同,它仅仅是以文学的方式对人类生活的具体矛盾冲突的描写与探索。只有在文学史上,以作品或作家创作为中心的伦理问题,如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本小说进过两次美国法庭这一事件,因为法官裁决才摆脱禁书的命运,进入到美国读者的阅读视线和范围,成功跻身世界名著行列。《尤利西斯》的中文译著作者之一的萧乾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国力不仅仅表现在大炮军舰的数目上,也不光看它的国民产值多少。像这样的世界公认经典名著的迻译情况,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这些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遇到的不适、不解或争议受到文学伦理的重点关切与讨论。
二、建构一种好生活的理论需要文学伦理
文学伦理是对文学及与文学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探究,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冲突,研究道德主体在冲突中的道德选择,为人们追求好生活提供伦理智慧。所谓文学伦理,是运用应用伦理学的阐释方法和理论模式研究以作品为中心引起极大争议的各种道德冲突和伦理悖论的学问。对于学问来说,无论人们想要破坏还是建设、推翻还是证明、拆解还是丰富,都需要提供材料和进行论证。研究文学伦理特别强调通过文本阅读和细读把获取的思想资源、史料、观念、现代价值运用于对文学在应用伦理学视域下展开基础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囊括了概念、观点、理论和方法论。探寻的主要议题可以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主要部分,理论部分包括文学伦理的定义、核心范畴、概念群、特征、研究路径、基本方法、原则提炼等,还要有能阐明其根本原理的著作。实践部分主要是就具体作品或作者本身伦理选择表现出来的伦理冲突及解决路径的写作,也包括充实文学史的作家及其作品,还有对文学流派、思潮、运动、机构、机制等相关资料的梳理,关乎具体的作家及其作品,涉及王维、苏东坡、曹雪芹、鲁迅、老舍、巴金、林语堂等中国的文学大家,也有关于但丁、莎士比亚、乔叟、歌德、席勒、乔伊斯、巴尔扎克、司汤达、雪莱、狄更斯、普鲁斯特、爱默生、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的杰出代表。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开篇强调:一切技术,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伦理学也不例外,它是关注何为好生活的理论。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作为应用伦理学二级分支学科的文学伦理主要是以道德冲突方式呈现与文学相关的问题,有独特的“概念群”为文学伦理立基,如文学经典、道德冲突、道德权衡、道德考验、人性、本能、阐释伦理等;有明晰的“理论系”为文学伦理学张目,如德性论、功利论、契约论还有应用伦理学理论等;有明确的“问题域”为文学伦理助力,如对人性、人类普遍命运、好生活、美好生活、理想人生的设想和探讨;有实用的“方法论”为文学伦理增效,如人性论、本能说、问题至上、系统论等;其广泛的“实践性”为文学伦理提质,如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等。所有这些都对人们广泛认知当代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提供阐释工具和解析模型。文学伦理聚焦文学世界之内与之外的道德冲突,对文学如何表现引发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理论探索,基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同时将妥协、和解、商谈的原则与规范应用于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进而启发人们的灵思与生活智慧,服务于人们过一种好生活的目的与理想。
三、人生可能性并值得过之文学伦理
苏轼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围绕着文学作品的理论分析或原则运用都是人类个体在生命历程中运用自身精神力量留下的雪上鸿爪,也是人类精神发展至今的历史印记。人要用一生走完人类文学近三千年的旅程,必须有所取舍,在世界文学的经典图谱中,也必须有所选择。文学伦理对个体而言,其意义在于生活并没有单纯的欢乐或痛苦、单调的憧憬或乏味,它永远忧喜参半、五味杂陈,在每天擦肩而过的生活里,文学伦理为意义的涌现和确立提供视角和理论工具,通过学习、分析、诠释文学伦理的相关理论、案例,学习者因其敏锐的目光和澄澈的心灵,将成为这个世界、人类生活更细致的观察者,更有同情心的聆听者,更具全局意识的判断者,更富公共精神的行动者,更秉有现代价值的建设者,这样的人将有助于推动一个好生活得以呈现。总之,在以文学为主题的交流、讨论、对话中,更理性、更道德、更美好的形象将从文学实验场域的案例变成对现实的呈现和反映,为人们深思并真正促成这个世界的好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启迪,使自己成为体味人生的各种可能、并使其值得一过。
传统的伦理学理论以德性论为代表孜孜以求的是一种好生活、幸福生活,这也是世俗生活中最有召唤力的一种理论,但现实世界的种种迹象表明,一种文学边缘化或文学消失的人类生活,不可避免会造成人类情感枯竭、心灵荒芜和精神空虚,人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文学想象枯竭将使人与好生活、幸福无缘,没有道德的保驾护航的好生活、幸福生活更是无从说起。文学伦理作为应用伦理学二级学科、分支领域的实践智慧本身就服务于个人追求一种好生活的人生目标,在现代社会也自有其可供研究的一席之地。文学伦理所主张的基本价值立场、达成的实践智慧正如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所说:你应该与这个不完美的、混乱的世界达成妥协,与之和平共处,千万不要与之怄气。这种妥协与共处的实践智慧正是文学伦理能够复合性地塑造当事人生活面貌,有效地提升当事人生活品质的力量所在。
(作者系汕头大学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学伦理学论纲》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