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全球倡议与亚太命运共同体构建】史忠俊:东盟是“三大全球倡议”与亚太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地

2024-05-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史忠俊 主办方/供图

  东盟是“三大全球倡议”与亚太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地。年初以来,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领导人相继来访,掀起了新一轮中国-东盟高层交往的热潮,彰显了中国-东盟关系作为亚太区域合作最有活力、最有深度、最富成果、最富有内涵样板的蓬勃生机。

  自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30多年来,中国和东盟始终秉持平等相待、携手拥抱时代机遇,聚焦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团结互助、合作共赢之路,中国-东盟关系的跨越式发展,为亚太稳定与持久繁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全球疫后复苏,注入了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当前形势下,中国-东盟关系正处在三大机遇期,也契合了“三大全球倡议”的构建。双方互为发展机遇,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一是世界格局的深度变革期。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低迷、冷战思维回潮、多边治理失序。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的经济体,中国与东盟经济总量之和超过全球的五分之一,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30%,是拉动全球疫后整体复苏的关键一面。在动荡不宁的世界环境中,中国和东盟国家聚精会神谋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同时中国和东盟均主张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坚持亚洲价值观,中国和东盟坚持合作是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多极化历史发展大势、实现新兴经济体联合自强、维护全球和平稳定、合力破解时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二是亚洲地区黄金发展期。对比矛盾重重的西方社会,当今世界经济中心东移,亚洲势不可当。2023年,亚洲经济增长率约为4.6%,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上升,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六成。尽管受到了大国博弈的竞争和域外安全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中国和东盟作为亚洲发展的中坚力量,持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保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势头;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合作方兴未艾,共同打造经济增长的高地,在亚洲振兴进程中始终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等规划相辅相成、同东南亚各国发展战略有机对接,双方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领跑,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稳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生效,这些红利将进一步释放,中国—东盟合作必将在亚洲世纪中迸发出更大的发展动能,成为世界经济最大潜在增长极。

  三是全球南方共同机遇期。中国和东盟各国都是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都处于追求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东盟也正在加紧制定2025年后东盟共同体愿景,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是中国和东盟的共同奋斗目标。中国、东盟以及广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应始终坚持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地位,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汇集各国人民,在新一轮全球治理变革体系中,不断扩大全球南方的话语权和代表性,维护好双方的共同利益。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命运与共,目前中国已经同越南、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七个东盟国家,就共建命运共同体分别达成了共识,双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已成为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一个范本。我们要继续讲好中国—东盟关系“三大故事”,唱响地区国家共谋发展、共享安全、共信文明的时代之音。

  首先中国和东盟始终是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的捍卫者。一直以来中国与东盟始终抱有平等相待、和合与共的诉求,有着实现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共同目标,坚持守望相助的共同传统,蕴含着多元包容的共同基因,双方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致力于提升更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反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即使在部分问题上存在分歧,双方也能遵循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的东亚方式,以真诚沟通促进理解信任。

  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明年将是纪念万隆会议举办70周年。70年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高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旗帜,唱响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为地区和平稳定和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随着中国-东盟双多边机制日益完善,双方在国际地区问题上的共识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国际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坚持战略自主,珍视和平合作是中国和东盟共同坚持的精神内涵,这既是双方互信之基,也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其次,中国和东盟始终是跨越山海合作的双向奔赴者。中国和东盟发展优势互补,产供链互联顺畅,双向市场需求巨大,双方已经连续四年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投资、基建、能源等领域合作基础深厚,新兴产业合作需求更加旺盛。三十多年来,从对话关系,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战略伙伴,再到全面战略伙伴,中国—东盟关系始于政治对话,在互利合作中不断提质升级。虽然东盟各国国情不尽相同,与中国合作领域各有侧重,但是每个国家对同中国开展合作的强烈愿望是一致的。对中国而言,东盟地区是中国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天然的延伸带,也是中国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共谋发展是中国、东盟共同利益使然,也是双方共享目标之所在,将继续为双方推进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家园释放重要的内驱力。

  第三,中国和东盟始终是人文交流互鉴的忠实的践行者。人文交流是中国东盟关系中,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合作之外的第三大支柱。多年来双方在文化、旅游、教育、智库、媒体、体育、青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开花结果。疫情以后,中国和东盟双方着力加速恢复人员往来。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与东盟多国达成了签证便利化的措施,双方人民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一定会越走越亲。今年是中国—东盟领导人共同确定的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随着相关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必将掀起双方人文交流合作的新一轮热潮,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奠定更加深厚的民意基础。不久之前,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东盟研究中心发布了《2024年东南亚的态势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继续被视为在经济和政治上对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东南亚国家日渐深入人心。

  当然,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全球经济疫后复苏总体乏力,地缘政治形势紧张,通货膨胀、环境、粮食、能源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近期中菲海上争议的相关动向也令人担忧,域外势力仍不遗余力搅动地区的形势,鼓吹“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迫使东盟选边站队,中国东盟关系行稳致远仍然任重道远。

  (本文根据作者在“三大全球倡议与亚太命运共同体构建”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作者系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