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6月21日,第八届形象研究与全球传播学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应对世界不确定性:话语、媒介与全球传播”。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林学雷、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卫星、上海外国语大学发展规划与综合改革处处长孙键,以及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八十余位中外专家参加了此次论坛。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在不确定时代探索中国国际传播新范式
林学雷表示,当前国际社会地缘政治冲突、技术变革等不确定性加剧,构建更为有效的全球传播话语体系已成为时代迫切命题。媒介作为连接文明对话的关键纽带,在国家形象塑造、全球治理推进等维度发挥着基础性与引领性作用,期待各位专家学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通过思想的深度碰撞与智慧的交融互鉴,为开拓形象研究学术新思路、构建全球传播新生态提供有益启示。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吴瑛在致辞中提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经过4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国际化”“厚基础”“实践型”的人才培养特色,为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本次会议的举办有利于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话语、媒介与全球治理,为应对世界不确定性贡献属于新闻传播学的智慧与创见。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樊娟主持。会议主旨演讲环节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严怡宁主持,十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围绕国际传播、形象重塑、话语争夺、数字主权、战略博弈等主题进行主题发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院长张涛甫教授提出,传播格局是国际政治和权力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权力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角逐和合作。他强调了国际传播战略博弈中“认知争夺”的重要意义,提出中国在国际认知战中可能面临的严峻形势,并从战略高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韦恩·万塔(Wayne Wanta)分析了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政治传播的趋势,提出当前美国的政治新闻存在议程分散、假新闻泛滥、主次失当等问题。他强调,新闻媒体不能盲目追逐流量,应该回归筛选、核查和解释信息的核心职能,共同重建公众信任,应对“后真相时代”的挑战。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教育部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主任张昆认为,国际关系的演变受到各国主流民意的影响。他提出当前国际传播的挑战与机遇,并建议通过全球民意调查、精准化传播及传播内容在地化等方式提升国际传播的效能。
意大利乌迪内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物理系教授利奥波迪娜·福图纳蒂(Leopoldina Fortunati)认为,全球传播理论正面临三重挑战,即学科知识的窄化和碎片化、社会政治结构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与资本的霸权。对此,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领域整合,一方面推动媒介素养提升,另一方面推动技术设计服务于社会福祉,最终构建人性化、包容性的全球对话空间。
嘉宾合影 主办方供图
跨文化叙事持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吴赟从“人文+科技”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科技故事的叙事构建和国家的科技形象建构。她认为,语言、叙事和媒介是“科技中国”对外传播的三重维度。针对大国科技竞争加剧、信息高速流动、前沿概念频出等背景下“中国术语”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她提出了构建翻译标准、寻求叙事重构、搭建传播矩阵等应对策略。
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教育发达科学研究科教授高井次郎探讨了不确定性时代下的人性挑战。他提出,当世界充满不可预测性时,人们便容易陷入焦虑和非理性行为,如轻信谣言、依赖刻板印象,甚至出现群体内部分化、社会凝聚力瓦解的现象。为此,有必要提升公众的信息素养,倡导理性思考和多角度审视信息,避免被极端情绪裹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永华认为,国际话语权是权利、权力与能力的有机整体,中国正面临通过全球治理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结构性困境。她提出,可以通过制度性话语权突破西方构建的话语网络,从“合法性—关系—内容—平台”四个维度出发,逐步实现“被动响应”到“规则塑造”的转变,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带来契机。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毛湛文教授认为,信息帝国的扩张已经逐步向“全球南方”转移。他认为,可以从“数据—基建—能源”三元框架出发,以更好地理解“信息帝国”的扩张与转向逻辑。当前,“信息帝国”的扩张与转移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引发了对“主权依附”的焦虑。为此,全球南方国家通过国家绿色转型与区域合作,逐步构建出“去中心化”的多极竞合的格局。
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副教授蒋少海分享了新加坡在应对全球性人口快速老龄化挑战时的经验。他认为,当前的老龄化并非完全是一种负担,而应该将其视为构建包容性、活力社会的契机。他表示,应该加强政府、社会与社区的多方协作,通过整合住房、健康、就业、终身学习等系统与科技创新,逐步提升长者的健康生活品质。
吴瑛认为,阿拉伯世界现代化进程受“西方化”与“传统化”的矛盾制约,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提供了新可能。基于对话理论的实证研究显示,社交媒体虽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但X平台中阿拉伯语用户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尚未形成“复调”生态。为此,建议从内容、主体、平台三方面提升对阿拉伯世界的国际传播效能。
本次论坛下半场邀请了多位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领导专家开展“地方国际传播创新”圆桌论坛,并设置了“国际形象与国际传播实践”“全球传播平台与多元文化互动”“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跨文化语境中的数字叙事”“影视叙事、情感与传播”“视听文化与媒介共鸣”等六个平行论坛。
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国际期刊《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