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的视频致辞中指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回答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我们倡导文明互鉴,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建设网络强国意味着人民切实地在发展、福祉、安全、文化等领域获得充足保障,最大化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之善。
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网信事业的重要地位作用日益凸显。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切实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防风险保安全、强治理惠民生、增动能促发展、谋合作图共赢的使命任务”。在智能时代,互联网愈发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深远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互联网既是经济发展的平台,也是国际交往的空间;既是国家安全的前线,也是文化互动的舞台。互联网已经全面浸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新时代文化中生机勃勃的一部分,线上线下的区分已经无法准确地捕捉智能时代的本质特征。
网络空间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建设精神文明的主阵地,网络生态已经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主战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成为事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路径。
当前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面临的挑战
建设网络强国是时代命题,但目前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还面临一系列困难与挑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思潮此起彼伏,时刻考验着网络内容治理的智慧。
首先,网络内容生态趋于复杂。一是主流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竞争力、用户规模、用户活跃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智能时代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与新兴技术紧密结合,加强媒体融合,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主流新媒体平台的舆论引导能力。二是网络讨论秩序面临压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当前虽然网民群体活跃、网络意见多元,但网络讨论失序的风险仍然存在。少数网络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意识不强,部分网民法律意识不高,对活跃有序的讨论秩序造成了不利影响,必须深入研究、系统应对、着力解决。
其次,网络治理体系亟待完善。一是网络治理体系面临技术迭代的压力。元宇宙、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加速迭代更替,“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技术水平差距导致的治理滞后成为智能时代治理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信息技术更新快、应用广,监管智慧需迅速响应、及时跟进,让新兴技术在法律框架内造福人民,形成和谐共处的人机关系。二是网络舆情回应的时度效有待提高。“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既要重视网络平台的民意反馈,看到人民群众反映的真问题;也要健全完善舆情研判机制,防止负面情绪蔓延发酵;还要重视问题解决的长期效果,切实回应民众需求。当前网络舆情复杂多变,热点事件时有发生,各部门应及时研判,化危为机,切实解决问题,回应群众关切,慎防“塔西佗陷阱”。
建设导向正确、准确可信、喜闻乐见、凝聚共识的网络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网络内容建设应从导向、信息、主题、观念四个角度出发,营造和谐有序、清朗文明的网络生态。
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障网络讨论活而不乱。在“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主流媒体发挥主力军进主战场的舆论引导作用,既要积极主动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拉近新时代思想资源和网民的距离;也要善用评论主动回应、跟进热点事件,维持讨论秩序,引导价值取向。各大平台应完善内容审核机制,抵制不良内容,建立内容发布黑名单,联合整治违规内容。
二是坚持发布准确信息,加强信息核查力度。在信息数量过载、质量堪忧的时代,网民对真新闻、真信息的需求更加旺盛。各级媒体、科技平台、政府部门不仅要坚持发布真实信息,而且应形成信息核查合力,尤其对热点事件衍生信息主动进行事实核查。同时强化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新闻标记、内容核查等场景的应用,保障传播全链条的信息追溯。
三是深入群众生活,深挖文化资源。“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群众的制高点,离不开了解群众、贴近群众、沟通群众。内容创作既要反映现实,记录人民群众生活,也要博古通今,重视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广大网民提供正能量、接地气的好故事。近来,一批批文博、社会、科幻等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不断涌现,生动诠释了何谓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实现了叫好又叫座的双赢局面。
四是讲好中国故事,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网络内容应作为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前沿,以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好故事自觉主动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形成政府主导、与时俱进、多方共治的网络管理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管理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工作,讲政治是对网信部门第一位的要求”,“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网络内容管理需形成政府主导、与时俱进、多方共治的格局。
一是政府统筹协调管理责任,规范数据使用范围。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网络生态的基础是海量用户数据。规范数据使用,明确责任归属,有助于构建和谐健康的信息秩序,促进内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数据规范的建立需把握人机关系在智能时代的发展,在内容管理中有机结合人工智能和人类智慧,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二是完善内容审核制度,遏制不良不实信息散布。内容审核应具有实时、动态、智能化的特征,既要保持永久在线的内容敏感性;也要捕捉信息传播的全流程变化,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回应、事后追责;还要结合智能算法、AIGC等智能传播特性,以技术之善化解技术之恶。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办法已经出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机构亦发布AIGC-Safe、AIGC-X等AIGC检测系统,助力内容审核制度规范化、智能化。
三是构建网络治理国际平台,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交流、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提高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安全、倡导文明互鉴,是全人类对网络空间的共同期许。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殷乐,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戴睿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