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用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乡村振兴视角下服装表演的在地性研究是将服装表演这种时尚都市特有的服装文化展示形式落地在典型乡村现场,借由在地性创新转化的研究,服务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服装表演研究是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乡村地区的服装表演活动进行深入分析,旨在通过服装表演这一文化载体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服装表演与在地性研究转化
服装表演在地性研究转化是涉及文化传承、时尚创新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研究课题。1992年,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最早提出“全球在地化”,主要针对场地的特性,从生态环境发展方向等进行创作。20世纪,欧洲最成功的设计师皮尔·卡丹第一个把服装表演这种艺术形式带到中国。FENDI和Pierre Cardin品牌此后在长城举办大秀,也把长城这个具有强烈中国印记与文化符号的奇迹之地,变成了连接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桥梁,更是开启了世界时尚界认识中国的窗口。这些案例都为我们立足乡村振兴视角下服装表演的在地性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
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秀场的在地性分析是一个创新性的研究领域,其独特性在于将时尚主题、服装表演形式、乡村地域特色融合在一起。跨界与融合是当下乡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此要求延伸至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中,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乡土文化重建的重要方法。
服装表演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
在地性研究强调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服装表演中,以此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在地性研究可以帮助服装表演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时尚产品。通过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服装表演,促进地方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021年春天,“艺术在浮梁”将景德镇寒溪村转变为一座“没有屋顶的乡村美术馆”,来自5个国家的26位艺术家为此进行了在地艺术创作。同年7月,来自上海的国内知名高奢品牌ICICLE之禾以丰收时节的大地谷物为灵感,以生机勃勃的“新农村 China Village”为主题的服装走秀在浮梁县史子园的乡村举办,品牌策划以“Earth大地”作为创作主题,以茶山田埂、晒谷广场、入村小道成为走秀的T台,艺术装置成为乡村秀场的舞美呈现亮点,红瓦白墙,散步的村民,游荡的小狗、鸡、鸭成为走秀背景。此次走秀被极具实验精神地剪辑成艺术短片,留住了所有和家乡有关的淳朴底色,打破乡村和城市的边界,充分体现ICICLE之禾品牌“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古老东方哲学,更为寒溪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时尚高光时刻”。
2023年9月23日,茵曼联合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国家棉花产业联盟在广袤的棉田中呈献了一场轰动行业的“逐光之旅·致敬中国棉”茵曼2023新疆棉田艺术美学大秀,秋阳高照,朵朵棉花迎着阳光吐絮盛开,绵延成新疆最美的洁白花海,服装表演秀场就搭建在新疆沙湾市的广袤棉田中。模特们身穿由国棉“CCIA”溯源认证的高品质棉花原料制成的时尚服装,优雅地展示着每一件设计独特的棉制产品,彰显了新疆棉田中国棉的魅力,也见证了国棉“CCIA”品牌的潜力和实力。
更多的案例,如2021年森马冬季新品发布会、2023年Sandriver沙涓“雪域·回响”喜马拉雅服装表演秀场等。“山谷的意志”柳埠街道长峪村乡村振兴时尚大秀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沉浸式表演,融合了专业模特与当地村民的展示,不仅呈现了华丽的服饰,更让乡村公路变身为大气的T台。“江西婺源古韵今风服饰秀”,设计师们从婺源的古建筑、民间艺术和传统服饰中汲取灵感,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服装进行服装表演,表演方式结合了婺源的民俗文化傩舞、徽剧等,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服装表演这一形式成为城乡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服装表演的在地性创新可以推动乡村振兴。
首先,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审美与服装表演策划的展示内涵,具体实施可分为乡村田园景观要素发掘、研究县志资料文脉延续、表演主题策划探索以及“农作物+劳动技能”审美研究三个部分。
其次,建立乡村文化审美基因提取在地性转化路径,以文献研究综述和文化内涵为基础,在实践中围绕在地资源、发现在地材料、梳理在地故事、联合在地力量深入挖掘在地美的乡村资源,进行服装表演策划与展演的融合创新。建立起适用于乡村文化审美基因提取,构建服装表演策划主题、走秀场所田野、民居表征、乡村田园精神等要素。
最后,总结乡村振兴优秀服装表演策划与展演案例研究。以上海为例,需要针对长三角乡村文化要素,将上海某些有代表性的乡镇(金山、南汇)作为重点区域,优先实行文化基因、策划要素与展演实践的印证性对比,视实际分析情况可逐步将地域文化基因序列融入其中。以国内外在这些地方曾经展演的成功案例为重点对象,归纳当地的文化基因,综合考虑乡村文化审美策划与展演实施,根据实践结果与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合理性。
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将时尚都市的服装表演形式与传统农耕文明交互结合,最大程度避免和减少现代表演形式与传统生态的融合后对其产生的损耗与破坏。以“要环保、不破坏”作为在地性转化实施的切入点,“乡村振兴”不是“折腾乡村”,而是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下,让服装表演的实践创新与生态自然、在地文化深度融合。对于特定区域不同乡村文明的基因提取思路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由于不同历史、地域背景下所形成的农耕文明具有根源性的差异,当地民众对于时尚艺术表现形式的接受程度存在参差,需要探究如何将艺术在地性特征与传统思维进行无阻渗透。
服装表演乡村振兴在地性创新转化需要尝试构建“乡村中国—时尚中国—美丽中国”“乡村生活—时尚生活—美好生活”,达到实现乡村振兴甚至城乡共建的目标。乡村文化审美、服装表演策划与挖掘文化内涵是一个结合了文化学、艺术学、设计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题。
加强国际视野与文明互鉴融合创新。中国的乡村振兴要展开对外交流,把中国的伟大成就告知世人,通过各种国际艺术形式交流平台,展示地方特色、促进文明互鉴,挖掘特色乡村具有代表性的在地性文化符号和故事,为服装表演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服装表演的策划、设计等,增强地方文化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与乡村文化机构、当地旅游部门等共同合作,共同推动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发展,使得中国的乡村振兴在地性经验转换为世界“共同体”的财富经验。
(作者系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