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创新”成为破解时代课题的关键钥匙

2025-11-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昌讯(记者明海英)1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前沿论坛(2025)暨“文学研究的话语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位学者与会,围绕文学的基本问题、重要概念、重大命题反思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路育松,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丹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路育松表示,中国文学研究的传统,从来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在与时代对话、与世界互动中不断生长的活态传统。实现“话语创新”需要学术界共同努力,要以理论自觉锚定方向,以跨学科研究拓展边界,以本土经验滋养原创。路育松强调,数字时代的文学研究,人工智能对叙事逻辑的挑战、后人类理论对“作者中心”的解构、生态批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这些新兴议题都要求打破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间的壁垒。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从乡村振兴中的乡土文学新变,到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叙事;从“Z世代”的网络写作,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这些鲜活的中国经验,需要用本土化的概念去提炼、去阐释。
  吴丹表示,构建中国语言文学自主话语体系,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明确的问题意识,尤其要注重彰显“中国特色”。这要求必须提出创新性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而非仅仅停留在梳理和重复国外学者的理论话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发现、研究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探索、实践并完善新方法的过程。因此,应当聚焦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各领域的新材料、新方法与新问题,结合当下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生动实践,着力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语言文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中国语言文学优秀研究成果走向世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机器人已日益具备类人甚至超人的特征。从文艺创作角度看,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写作区别于人类写作的关键是情感,一旦人工智能突破情感大关,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人类社会发展都将面临极大的伦理挑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晖认为,如果将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等领域有关“人工情感”的研究成果引入文艺研究,从“人工情感”视角切入对于人工智能文学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写作的研究,可以切中其中的要害问题,即通过研究文艺家的创作以及人工智能写作中的人工情感相关问题,预测未来人工智能情感的发展趋势及其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伦理挑战。
  为促进充分研讨,40余位学者先后在小组发言。每3位学者发言后展开自由讨论,学者纷纷表示,讨论比报告更精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兴陆在第一小组讨论时反思“以西释中”。他说,20世纪前辈学者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以西释中的研究方式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今天还在延续西方提问、中国回答的模式则不合适。做学问要“以一个时代呼应一个时代,以中国呼应中国”,重构中国文学理论需基于中国自身思维方式、表述方式。要从更高层次进行宏观思考,发掘对中国当今思想理论建设有帮助的观点。他表示,构建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秉承现代的人文学科体系的合理因素,更需要回到中国文化中去梳理传统学科系统中的辞章传统,考镜源流,辨析得失,获取自身文化中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理论资源。
  “文学理论始终致力于追问文学存在的本体论根基,而文艺美学应当承担起从美学哲学高度回应这些根本性问题的理论使命。”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宁表示,作为跨学科研究范式,文艺美学应当突破表层阐释模式,从美学哲学的高度重审文学活动的超验性本质,揭示文学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性维度。他建议,重建形而上的哲学维度,从宏观层面为文艺美学搭建系统的理论根基,提升其哲学思辨的深度。推动美学与具体艺术实践紧密结合,搭建形而下的艺术阐释学维度,通过对艺术作品创作、鉴赏等环节的深入剖析,实现对艺术现象的精准解读。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南昌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编辑部、南昌大学社科处、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承办。
【编辑:刘娟(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