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聚焦夯实基础、全面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抓住要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充分认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十五五”时期我国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和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都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之需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正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发展的绿色底色持续擦亮。“十五五”时期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生产、生活、生态不同角度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部署安排。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要着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支撑。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同样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之需要。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之争主要取决于新质生产力之争。在每一轮历史发展机遇面前,谁掌握了新质生产力,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目前,我国已经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部分领域形成先发优势,为抢占技术和产业发展先机奠定了重要基础。面向“十五五”推动高质量发展,应树立全球视野,在世界发展格局中谋发展优势、获发展胜势。必须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建设未来产业,以新质生产力的支撑构建起对我国发展有利的产业格局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格局,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
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科技应该成为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力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新质生产力也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认识,通过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围绕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下大力气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促进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领域流动。特别是要发挥好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切实增强创新的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扎实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切实掌握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动权。
系统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内在联动的体系。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夯实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合力。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管理,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
从教育的视角来看,要为科技创新培养所需人才贡献更多智力。要着眼于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服务人才成长、科技发展。高等教育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立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人才创新能力提升打好基础、创造条件。要发挥研究型大学科研主力军作用,强化有组织科研,组织专家学者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持续研究,多产出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
从科技的视角来看,要贯通产学研用,精准统筹科研选题、力量组织与成果转化应用。要发挥好科技创新组织者、协调者的枢纽作用,协调联动高水平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实现科技创新的精准供需对接。要从解决问题出发整合科研力量,在体制机制上推进协同研究,组织好多学科联合作战,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最优力量。同时,使人才在学科交叉研究中获得更快成长,在研究真问题、提升科研贡献度方面有更多获得感。
从人才的视角来看,科技人员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中更好地成长成才。高校和科研单位要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树立起有助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指挥棒”,引导人才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科学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个体发展。要优化资源配置方式,调整资源配置规则,兼顾教育科技所需,做到科教协同育人,服务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全面畅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割裂开来。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搭建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完整链条,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培育和发展。
科技创新要服务产业创新。具体来讲,要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聚焦企业对科技的“急、难、愁、盼”,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从战略上来看,要立足保障我国重要供应链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创新的历史主动性和战略自觉性,通过科技创新更好地支撑保障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在此过程中,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产业创新要引领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切实增强以产业创新引领科技创新的主动。要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增强推动产业创新的意识,积极实践新技术应用场景,自觉站在产业创新的前列,注重以产业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要主动对接高校及科研部门,从实践出发提出创新之问,打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点堵点,切实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效率。
立足现实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历史时期。要树立战略思维,坚持实事求是,从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要做好基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统筹。既要着力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也要重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能只重视“新三样”而忽视“老三样”。要统筹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要做好基于要素准备情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布局。国家对重大生产力要进行战略布局,同样也需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布局。要对要素准备充分的地区和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力度,同时注重协调整合外部要素的支撑,以体制优势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尽快成势见效。要防止地方脱离实际盲目决策,最后无法获得应有的收益。要加强对成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的推广复制,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发挥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要加强对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应深入研究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何以催生新质生产力,研究在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如何组织相关要素集聚叠加形成新质生产力,研究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历史经验等重大问题,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撑,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作出学理化贡献。
总之,实现“十五五”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一定要紧紧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关键要害,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源泉。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