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治理倡议绘就和平繁荣新格局

——访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卓奥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

2025-10-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10月28日,“全球战略对话(2025)——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与全球治理新格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功举办。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卓奥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受邀出席并在开幕式致辞。会后,本报记者专访了奥托尔巴耶夫。奥托尔巴耶夫结合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历史背景与当前全球治理现状,阐述联合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的作用及改革的必要性,解读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对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的意义;同时,结合中吉建交33年来两国友好交往的实践、上合组织“共识优先”的运作经验,分享中吉通过经济项目强化协作应对全球治理的路径,以及对“全球南方”国家参与普惠包容全球化、借助金砖机制等平台凝聚合作共识的思考。

  全球治理倡议引领治理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您如何评价联合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的作用?联合国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奥托尔巴耶夫:首先,我们必须回望历史。联合国诞生于二战结束初期,当时51个创始成员国怀着共同的决心,立志从战争废墟中迈向和平,构建一个各国人民和谐共处的世界。如今80年过去,世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联合国成员国已增至193个,但关键不在于数量的增长,而在于与1945年相比,成员国的“内涵”已完全不同。因此,当下我们最迫切需要做的是集思广益探索如何完善这一机构——绝非取消它,而是推动其改革。正因如此,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声音与想法都显得尤为重要。

  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且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大国,不仅是经济大国,更是一个始终着眼未来的国家。中国提出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方案,核心是尊重各国主权、秉持非暴力理念、倡导互利共赢。也正因为如此,世界需要认真思考如何重启相关进程,让联合国这一独一无二的国际组织发挥更高效率。

  上合实践提升治理效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高度评价上合组织的重要作用,认为它为动荡不安的时代点亮了一座“灯塔”。您如何理解上合组织在当前全球安全格局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奥托尔巴耶夫:确实,当前联合国体系面临不少管理难题——成员国数量众多,各方利益错综复杂,导致许多议题难以快速推进。因此,在我看来,上合组织或许能成为高效多边合作的鲜活典范。

  目前,上合组织拥有10个正式成员国、2个观察员国和14个对话伙伴,已从最初的6个成员发展为涵盖26 个国家的 “上合大家庭”。成员国定期举行会晤,围绕各类议题展开讨论,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件——这绝非易事,因为所有文件的落地都以共识的达成为基础。

  今年在天津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取得了十分出色的成果,不仅发表了书面声明,更关键的是提出了诸多完善组织发展的思路,为未来发展制定了明确的战略规划。我认为,这是一次极具成效的会议,感谢所有参会国家,各方的共同努力让此次峰会获得巨大成功。

  2026年将是上合组织成立25周年,届时吉尔吉斯共和国将担任轮值主席国,峰会将在比什凯克举办,我们已启动筹备工作,口号为“上合组织成立 25周年:携手迈向可持续和平、发展与繁荣”。我坚信,通过各国共同努力,定能在强化上合组织、推动其成为高效多边机构典范的道路上,再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中国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呼吁各国同心协力,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在您看来,该倡议对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意味着什么?

  奥托尔巴耶夫:当前,联合国体系已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刻。在我看来,上合组织的运作模式,或许能成为多边机构高效运作的良好范例。面对瞬息万变的地缘政治局势、持续升级的制裁与冲突,以及西方与“全球南方”日趋紧张的关系,上合组织正成为抵制某些大国向欧亚多国强加发展模式的重要平台。

  从这一角度出发,全世界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都在密切关注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我所在的中亚地区,五个成员国也均对这一倡议表示赞同。如今,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这一倡议落地。我们始终认为,多边机构的和平、高效发展,是构建更公平世界的唯一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提及“全球治理需适应新形势”,当前全球治理面临效能不足等挑战,联合国也提及“推动国际机制改革”,全球治理倡议也强调“各国平等参与”。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框架下,中吉两国可以在哪些领域开展合作,以应对全球治理效能不足的问题?

  奥托尔巴耶夫:全球治理倡议已提出一个多月,当前正处于集思广益、细化落地的关键阶段。这绝非易事,但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克服困难。

  中亚地区的国家与中国的互动与合作历程充满希望、成果丰硕且意义非凡。33年前,中吉建立外交关系,从时间维度看并不算长;但在这33年间,我们逐步建立信任、开展合作、推进互利对话,通过协商为各类问题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已共同探讨了诸多合作倡议。全球治理倡议需要时间逐步落地,我坚信,假以时日,这一倡议必将不断发展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此次举办的“全球战略对话”,为实现该倡议提供了及时且高效的平台。如今,学术界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倡议研讨中,为政治决策建言献策,我相信这次会议也必将取得非常积极的成果。

  中吉合作促进全球化包容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吉两国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机制(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自身发展与全球普惠的共赢?这种合作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有何意义?

  奥托尔巴耶夫:在我看来,竞争在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要开展合作,就必须具备竞争力;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密切关注全球动态,从而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开展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对竞争持开放态度。

  但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却与此不同: 那些失去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开始推行保护主义、设置贸易壁垒。为何在国际层面,这些国家要阻碍正常竞争?这种做法没有出路。

  尽管我们属于“全球南方”国家,并非发达国家,但我们已做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准备。我们不会设置任何形式的壁垒,始终推行自由贸易、自由投资,促进各国人员往来,且这些领域的合作还将进一步加强。

  我认为,广袤的亚洲大陆完全可以成为繁荣发展的典范。近日,东盟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共同探讨东盟取得显著成功的原因。东盟成员国差异显著,但多年来始终携手合作、共同发展。这一成功案例,让各国都在思考如何借鉴其经验。事实上,世界上还有许多类似案例,都可作为开展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典范。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地区冲突、单边主义等挑战影响全球秩序 “平等性”与“有序性”。中吉均致力于促进中亚地区稳定,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两国可通过哪些合作举措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奥托尔巴耶夫: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的问题。正如我在之前的回答中提到的,我国及中亚其他国家都愿意与外部世界开展合作,尤其我们地处内陆地区——内陆国家之间必须彼此友好相处。

  我可以列举诸多我们与各国共同实施的、令人振奋的经济项目,例如中吉乌新铁路项目,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标志性工程,它不仅将缩短中欧货运时间,还将把中亚地区变为欧亚大陆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增强全球互联互通。

  还有很多项目都将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合作与协作,但首要前提是建立信任。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中吉两国的合作历程中,我们一步步建立起互信:双方存在的每一个分歧、每一个问题,都会在开放的氛围中得到充分讨论并加以解决。这正是构建信任的方式,也是打造更和谐未来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长期关注全球治理改革与国际发展议题,从中吉合作的实践来看,您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平等有序的多极化”与“普惠包容的全球化”过程中,应如何更好地凝聚共识、开展合作?中吉合作可为发展中国家间的全球治理合作提供哪些启示?

  奥托尔巴耶夫:若想开展合作,就必须进行对话,但实现平等对话往往绝非易事。作为合作伙伴,双方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沟通——拥有同等的理解能力、相近的知识水平。从这一角度而言,中国无疑为其他国家树立了诸多优秀典范。

  因此,若想实现平等对话,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既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有能力对他人的提议作出有效回应。如今,世界上有些对话并非真正的平等对话,因此难以产生实际效果。这就又回到了教育普及、对全球发展进程认知深化的问题上。但我认为,在亚洲(包括中亚、东南亚地区)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发展实践,各国也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合作机构。

  我们正在不断学习如何携手合作:中国在学习,中亚在学习,东盟也在学习,我们将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平台深化合作。

  我还想提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是一个独特的机构,虽无正式章程,却在全球拥有巨大影响力,每一次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都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一多边平台为全球合作发展提供了良好范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属于“全球南方”机制,如今金砖国家的综合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已超过七国集团(G7)。这一机制无意针对西方国家,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全球南方”国家的繁荣与合作。

  学术研讨为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的核心读者多为学术界研究者与从业者,主要聚焦全球治理新格局等重要议题,您对这一群体有哪些分享?

  奥托尔巴耶夫:学术界对政治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研究人员不仅能针对国内政策,还能围绕外交政策等重要议题提前开展研讨、集思广益,因此,以各种形式(无论是国内层面还是国际层面)与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展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作用也正体现于此。

  中国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完全有能力走在学术研究的前沿——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均是如此。我坚信,学术界必须肩负起引领世界走向更繁荣未来的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褚国飞

【编辑:赵琪(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