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10月25日,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第八届年会在沪召开。年会以“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聚焦如何传承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下简称“三个精神”)。200余位专家学者、劳模工匠代表及高校师生通过深度学术对话,共同探索“三个精神”的学理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刻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与会学者表示,我国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根本上要依靠劳动、依靠劳动者创造。在这一背景下,弘扬“三个精神”,对于凝聚亿万劳动者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从应对新技术革命挑战出发,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副会长王利中提出,推动劳动者素质提升,需要理论深耕、传播创新、实践引领和制度保障协同发力,从而实现从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创新红利的历史性跃升。陕西省劳模工匠协会会长兰新哲从人类文明演进角度,提出“用文明劳动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命题,并围绕“科学劳动、理性创造”“文明劳动”的传承创新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可持续劳动”展开追问,呼吁深入探讨劳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战略性支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文系统总结了劳模文化育人的演进路径。他认为,劳模文化育人已实现从“环境化人”的1.0阶段、“体系育人”的2.0阶段向“融合塑人”的3.0阶段跃迁,当前正通过课堂联动构建“五育融合”新生态。未来需强化数字赋能与产教融合,拓展智库、枢纽与辐射功能,从“三个精神”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与会学者表示,“三个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需要从多学科、多维度深化研究,为新征程上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在理论层面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陆敏系统阐述了劳模精神多重育人价值的内在逻辑,提出要努力构建“环境浸润—课程载道—实践淬炼”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推动“三个精神”向教育基因转化,助力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再到自觉践行的价值升华,培养“精技术、重责任、善创新”的时代新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张艳萍从教育哲学角度,剖析了“三个精神”与立德树人的内在契合性。她提出,“三个精神”分别对应公民道德修养的三个层次:劳动精神培育严私德的基本劳动素养、工匠精神锤炼守公德的专业劳动品格、劳模精神塑造明大德的卓越劳动境界。这一理论创新为“三个精神”系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了依据。
在实践层面上,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朱雪芹分享了上海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她介绍,上海通过构建“叙事传播—榜样引领—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创新运用艺术化表达传播劳模故事,搭建创新工作室平台释放工匠能量,并依托数字化服务提升劳模获得感,使“三个精神”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阐述了“三个精神”与立德树人之间的价值耦合机制。他表示,“三个精神”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精神面貌的系统化、分层次表达,与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的育人要求形成内在同构。基于这一认识,他建议通过构建“四个课堂”联动机制、关注职前职后教育贯通、打造开放型师资队伍等路径,实现“三个精神”培育与时代新人培养的协同增效。
会议还设立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精神传承、劳模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质生产力与劳动形态演变等多个平行论坛。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要从多学科、多维度深化对“三个精神”的战略认识,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会议由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三个精神”专委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