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青岛讯 (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曹胜)10月26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内涵式发展”教学研讨会在山东青岛召开。
与会学者围绕如何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统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展开深入研讨,认为要将全会精神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与认同。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天梅提出,要把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筑牢课堂育人主阵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准确把握全会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安排,是推动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前提。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陶文昭强调,高校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要深入分析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与制度设计,特别是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论断,增强学生的制度认同与历史主动精神。
从理论建构角度看,全会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深入阐释了全会在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完善方面的创新要求。他认为,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要帮助学生理解新时代发展的制度优势和道路自信,引导青年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建设国家的实际行动。
深刻领会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深度。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义天提出,全会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思政教育要以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实践为素材,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与优越性。
“‘十五五’规划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关键时期作出的战略部署。”兰州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先春认为,“十五五”规划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治国、战略治国的能力。从历史脉络上梳理我国规划体制的演进逻辑,其制度创新将为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构建新质生产力格局提供坚实保障。中山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浩以“五年规划”为切入点,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规划制度的战略价值。他提出,“五年规划”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行动纲领,更是体现党的领导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载体,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规划治国背后的制度逻辑。
推动全会精神系统融入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段妍提出,要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大议题,通过鲜活事例和实践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全会的制度建设要求。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鹏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切入点,进一步建议通过案例剖析、课堂讨论等多样化形式,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制度自信。
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思政课,需要把握教学的内在规律。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国泉认为,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守正与创新并重,既要坚守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优化案例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贾鹏飞认为,案例教学要避免选择片面化、阐释浅表化等问题,应以“守正”为根基,坚守立德树人本质,以“创新”为动力,深化案例与理论的融合阐释,结合时代议题增强课堂感染力。
会议由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青岛科技大学等单位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