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

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5-10-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南京讯 (记者王广禄)10月25日,“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座谈会在南京邮电大学举行。

  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郭宇锋表示,社会学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高理论自信与原创能力,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友梅提出,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于以实践为依据、以理论创新为驱动,实现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统一。打造具有标识度的社会学学理创新与政策建言体系,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基层治理、社会心态等重大议题,形成储备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一套意义阐释系统,涉及知识体系的本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认为,要系统梳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社会学标识性概念,坚持“两个结合”,在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实现理论自立与话语创新。同时,强化人工智能在社会学知识生产中的创新应用,探索构建数智化社会学研究体系。

  江苏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策源地与理论生长地。江苏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表示,要把江苏打造为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点与实践点,围绕社会治理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数字社会转型等重大议题,推进“学科—学术—话语”一体化建设,形成具有原创性、引领性、标识度的成果。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提出,立足中国经验的知识创新,正在为全球社会学贡献独具魅力的中国方案。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的生动实践,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田毅鹏阐述了东亚经验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东亚经验突破了西方经典发展理论的局限,“并联式”“压缩式”现代化重写了传统与现代、依附与自主的关系。发展型国家、有为政府、社会转型、乡村振兴等东亚经验,为构建新发展社会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提出,要超越传统的“内生—外生”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构建“新内生发展”理论。新内生发展以整合性视角为特征,倡导社区赋能、上下联动、内外共生,通过合作吸纳、自组织作用、资源优化和跨地域网络,在国家与乡村间建立互惠关系,形成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推动乡村社会学与发展社会学的理论创新。

  会议由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主办。

【编辑:陈静(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