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整合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不仅关乎空间形态的焕新,更会影响居民的社会活力与文化归属。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治理面临从“增量扩张”向“内涵跃升”的转型。近年来,许多城市不断探索公共艺术如何深度融入城市更新。在这些城市更新实践中,公共艺术以开放、参与、跨界的表达方式,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以及文化传承的全过程。同时,现代公共艺术越来越强调人民参与,不仅客观地让人民“观看”,更是主动地邀请人民“体验”甚至“共同创造”,这使得人民在家门口的公共艺术共创中,既可以见证空间的变迁,自己也成为社区更新的亲历者和主人翁。由此,公共艺术的建设与实施使得废弃空间焕发新生,曾经沉寂的厂房、闲置的边角地或过境通道也因艺术的介入变为可阅读、可体验、可交流的复合场所。随着公共艺术项目的持续注入,城市的美学气质、生活温度、文化标识不断提升,从而塑造差异化与吸引力并存的城市形象。这种以公共艺术为引擎的空间再生模式,既丰富了城市更新的内涵和路径,也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推动公共艺术深度赋能高质量城市更新,关键在于形成空间重构、社群激活、文化续脉的闭环。从结构上看,空间重构奠定“在哪更新”的基础,社群激活提供“为谁更新”的动力,文化续脉赋予“为何更新”的灵魂。三者协同互动,在点、线、面、网的多维联动中,持续释放美学价值、治理效能和文化动力,让公共艺术在城市更新中发挥持续且深远的影响。
空间重构:
从衰败场地到文化空间的转化
空间重构关注场地本身的多维转化,通过艺术元素激活存量资源、引入复合功能、强化生态美学,使曾经单一的物理空间焕发活力。
空间重构是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更新的第一步,也是赋予城市空间新价值的核心途径。公共艺术作为媒介,可助力废弃工业区、老旧街区、边角地带转化为承载生产、生活、社交和生态修复的新型场域。具体而言,在重构改造中,注重保留原有的结构肌理与历史记忆,将艺术表达与可持续理念有机交融;引入创意工作室、展览空间、休憩绿地等多元要素,满足市民的文化、经济与生活等多重需求;通过低碳材料、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遮阴系统等绿色技术进行艺术化呈现,实现环境提升与美学体验的双向共生。例如,河南焦作陶瓷工业文化创意园,在原陶瓷三厂遗存的基础上,以“工业里的乡愁,灯火里的陶三”为设计定位,保留该厂房遗存的窑炉、生产线、半成品以及建筑框架,引进大师工坊、陶瓷博物馆、研学体验区、大食堂等入驻其中,修旧如旧,以旧换新,唤醒城市情怀。再如,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项目,前身是中国第二砂轮厂,改造中保留了厂房结构、热力管道、金属构件等工业遗迹,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创意展陈业态,引流艺术行业进场,强化年轻群体互动,目前已成为展示工业记忆与文创融合的典范。
可见,通过公共艺术建设的引导,原本功能单一甚至衰败的场域被重新定义为文化节点,从而串联起更广泛的城市网络。这种复合式、协同化、可运营的空间重构,已成为城市提质的有效范式。
社群激活:
从被动受众到共创主体的转变
社群激活的关键在于居民对城市更新项目的深度参与和协同治理,通过共创共议、共管共享,激发社区内部的互助网络和归属感。
空间的更新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公共艺术之所以能在城市更新中形成持久的助力,主要在于利用其艺术特征来激活社群,凝聚认同感,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聚焦社区主题共议,可以引导居民、艺术家、专业人员、社区工作者等群体在策划、设计、建设、运维等环节中协同参与。例如,孩子们创意墙绘,老人们讲述故事,青年群体协助施工,社区团队统筹协调,有助于不同群体在共同协作中建立互信与认同。公共艺术让原本抽象的治理流程具体可感且日常可见。在上海浦东陆家嘴的东昌路街角花园,街道以“为爱上色”为主题,邀请社区居民、艺术家和企业志愿者共同参与方案征集、墙绘创作与环境美化,将拆违后的闲置场地集体改造后,成为老旧空间的亮点。在此过程中,居民的主动参与使个体从体验者延续为建设者,使公共空间真正成为承载社群记忆、凝聚力与治理能力的共同载体,艺术共创成为社区内部情感流动和公共生活焕新的重要桥梁。
这种由下而上的更新方式,使居民从“看客”变为“参与者”和“守护者”,从而推动城市从功能型空间向有温度的生活共同体转型,有助于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推动城市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型。
文化续脉:
从符号拼贴到基因转译的深化
文化续脉强调地方知识的创造性传承与当代表达,防止同质化和浅表化改造,持续塑造独特的城市气质。
城市气质的独特性根植于文化传承与创造性表达之中。强化文化基因的转译,使地域文脉在城市展示中获得新生,是更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点。通过口述史、地图绘制、旧物征集等方式,结合当地档案材料,系统梳理城市的建筑形制、工艺技艺、生活习惯以及地方传说,形成在地文化库,再从中提炼代表意象,征集市民建议,通过艺术加工具体转化为城市设施、导视系统、景观雕塑等公共文化艺术载体。这样既保留了文化的历史温度,又实现了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连接,同时还可以将文化的表达不断融入节庆、展演、社区教育等日常活动,提升传统文化的可见度、参与度与传播性。例如,在广东顺德大良旧城改造中,拒绝大拆大建,而是在现存的巷弄结构中以技术强化的手段重点强调地方文化的展示,通过更新与赋能,不仅人流显著增长,当地青少年还自发组成了“灰塑守护会”,定期维护公共艺术作品,使传统文化在新一代群体中活化并延续。再如,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在原御窑厂遗址的基础上,嫁接展陈、导览、公共艺术节点等元素,形成“可步行的历史叙事路径”,把“官窑—民窑—当代生活”有机串联,形成可阅读的城市记忆,对景德镇城市文化发展进行全链条引流。
文化续脉的实践表明,城市更新也是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过程,通过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地方文化资源,使城市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独特的身份认同,进一步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与地域归属感。
在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多地已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工业遗产活化、社区微更新等文化再生项目,艺术家驻场与策展人培养计划陆续落地,促进专业能力与在地实践的深度结合,公共艺术项目的评估标准不断完善,将市民参与度、艺术影响力、空间治理成效等纳入全过程考核,确保艺术价值、社会效益与治理绩效的协同提升。政策引导、人才支撑、资金保障的多维推动,成为公共艺术在高质量城市更新中的强力支撑。
空间重构、社群激活与文化续脉可成为公共艺术助力城市提质的三大动力引擎。公共艺术在其中既是催化剂,也是黏合剂,让物理空间、社会关系与文化表达得以高度融合。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媒体艺术也将为公共艺术创作和公众参与方式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艺术、可持续设计等理念将更深入地融入城市更新及城市发展的细节之处,成为唤醒城市历史记忆、激活公众参与热度、彰显地域标识的核心媒介。由此,城市更新方能超越单纯的功能优化,迈向人文关怀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的高阶形态,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目标,为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的样本与经验。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