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取代人类译者吗?

2025-10-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翻译行业的生态格局,并传导至教育及人才培养领域。从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今夏发布公告拟停招英语口译和日语口译硕士,到8月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宣布终止办学,再到9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宣布自2026年起停招韩国文学研究方向学生,这一系列事件传递出清晰的信号:全球翻译教育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一个根本性问题萦绕在从业者与教育者心头:AI会取代人类译者吗?

  AI引发翻译教育挑战

  从事翻译实务工作的李荣峰已经入行十年,他深切感受到了行业生态的剧烈变迁。“英语笔译行业受到AI的冲击非常明显。”他向记者坦言,翻译业务量整体萎缩,市场价格一路走低,传统笔译员的生存空间正被快速挤压,这是行业面临的普遍现实。

  生成式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凭借其在上下文深度理解、自我持续学习和自然用户交互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进一步提升了机器翻译的质量上限,目前已能生成连贯、自然且符合语境的文本。这是否意味着翻译行业已经迎来了决定性的“AlphaGo时刻”?人类译者被全面取代的时代是否已经加速到来?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教授石春让的观察更为宏观。他告诉记者,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导致许多中小型翻译公司业务量锐减甚至难以为继,也使传统的图书出版行业发生深刻震荡。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更多地采用“译后编辑”模式来完成图书翻译工作,这直接导致许多译者工作性质从创造性翻译转向了技术性校对。

  AI翻译在当前阶段最无可争议的优势是处理速度,人类译者在这方面难以匹敌。“翻译几百个单词的专业文本,人类译者需要查阅资料、反复推敲,花费一两小时很常见,而AI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完成初稿。”李荣峰的对比直观地揭示了二者效率的鸿沟。

  在长期从事口译教育与研究的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郑凌茜看来,除了速度,一致性和普惠性也是AI翻译的突出优势。“一方面,AI能确保特定项目中的专业术语高度统一,避免人类译者因疲劳、疏忽或不同译者风格差异导致的术语波动;另一方面,借助AI的实时语音转写和自动翻译技术,听障人士和多语种听众可通过字幕同步理解演讲内容,这是人工口译员在大型、多语种会议场合难以规模化实现的公共服务功能。”

  人类译者的价值壁垒依然坚固

  多位接受采访的行业人士和学界专家表示,断言人类译者将被AI取代显然为时过早。中国外文局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岸明认为,必须客观承认,在大量中低端、标准化、重复性高、低语境依赖的通用基础翻译场景中,人类译者的不可替代性确实在减弱,AI的应用性价比很高。“但在那些需要深厚文化理解、微妙语境判断、精准情感传递、灵活临场应变,以及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高专业壁垒的复杂应用场景中,AI翻译仍然力有不逮,错误频出且缺乏深度。所谓‘去人工化的全场景兼容’,目前来看还只是停留在部分AI翻译产品的理想化宣传层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院长毛浩然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在处理外交辞令中的政治潜台词、文学作品中精妙的跨文化隐喻、商业谈判中的弦外之音等高阶沟通维度,目前还不能对现有AI技术抱有过高期待。“机器可以识别词汇,但难以真正‘理解’言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和复杂情感意图。”

  为确保最终交付的翻译成果质量符合专业标准,许多翻译企业已开始采取务实措施,如增设专门的AI译文审校岗位或部门、建立严格的人工多轮校对流程与质量标准等,以进行事后质量控制。在这些优化后的工作流程中,人类译者特别是高素质的审校专家,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质量守门人”关键角色。

  从“语言转换者”到

  “人机协作指挥官”

  事实上,AI时代引发的“失业焦虑症”并非翻译从业者独有。高岸明认为,AI带来的不是失业,而是深刻的职业结构调整与角色升级。AI在淘汰部分低技能、重复性翻译岗位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语言专业密集型岗位。

  译后编辑(MTPE专家)、AI翻译模型训练师、多语种语料数据管理专家、多语言内容策略师……近年来,这些语言类新兴岗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反映了行业生态的演变。“与此同时,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资深审定稿专家、兼具深厚专业领域知识和技术素养的‘翻译+’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仍然十分紧缺,甚至一将难求。”高岸明补充道,这揭示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人类译者必须主动适应技术变革的浪潮,重新审视、界定和调整自身的传统角色定位,直面AI时代的角色转变,学会适应并主导与AI长期共存、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模式。

  未来AI时代的人机协作翻译,建立在双方各自独特的对比优势之上。毛浩然认为,完全可以将规模化、标准化、即时性要求高的信息处理任务交由快速高效的AI处理;人类译者则应转型升级,更多地负责操作复杂的远程同传平台与AI辅助系统,对AI输出的内容进行实时质量评估、语义干预和文化校准,以及在跨文化商业谈判或外交对话中灵活调节立场、巧妙化解因文化差异引发的潜在冲突。高岸明将这种新型分工关系概括得更为精辟:“AI主要解决翻译的速度和规模问题,而人类则集中智慧解决翻译的准确度、思想深度和人文温度问题。”

  这一历史性的角色转变对翻译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石春让将AI时代人类译者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总结为三方面:卓越的信息素养、扎实的数字素养、持续的自主创新素养。人类译者应通过终身学习和跨界融合,不断适应行业变化,最终成长为难以被简单替代的复合型、创新型翻译人才。

  培养高端翻译人才

  面对AI翻译技术的快速迭代与行业需求的深刻变化,翻译教育体系变革迫在眉睫。受访学者普遍认为,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家战略需求正日益成为引领翻译及外语学科改革发展的核心风向标。

  毛浩然观察到,当前,外语人才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分化。在他看来,AI对传统翻译模式的冲击,为终结长期以来外语教育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郑凌茜认为,走向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发展道路,主动与国家战略需求和新兴学科转型方向相对接,是口译乃至整个翻译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翻译学科建设与学位体系已经迈出重要一步。2022年,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被正式列入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5年秋季,首批翻译专业博士研究生已入学。这标志着我国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为进一步深化和推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改革,高岸明建议高校的课程体系必须从过去的“语言技能主导”模式转向“语言+专业领域知识+翻译技术”深度融合的模式,大力开展定向培养项目;教学模式应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机械训练”转向基于真实项目、模拟真实场景的“场景化教学”和“案例教学”。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数字化、智能化素养建设,切实打通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

  在这场由AI引发的深刻行业变革中,唯有洞察趋势、主动求变、勇于创新,才能在新时代培养出更多国家急需的,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语言功底、专业知识和数字素养的高端翻译与语言服务人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话语体系进程中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记者 张清俐 实习生 刘开泰

【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