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

2025-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安讯  (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杨非非)9月19日,“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交流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聚焦数智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机遇、挑战和限度,探讨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的新路径和思政育人新范式,推动思政课建设在智能化转型中实现内涵提升和形式创新。

  会议围绕“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展开深入交流,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也是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的创新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罗永辉交流了三点思考:一是深刻把握“时”与“势”,认清数智赋能思政课建设的时代意义,让数智技术这个“最大变量”成为破解思政课建设难题的“关键增量”。二是立足“实”与“效”,总结数智赋能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以系统思维构建数智思政新基建,以技术融合激活课堂主阵地。三是锚定“质”与“新”,开创数智赋能思政课建设的新局面,以强化政治引领确保数智赋能“方向不偏”,强化师生共创推动数智赋能“双向奔赴”,强化系统集成促进数智赋能“协同高效”。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要着重探讨其有效性、需考虑的问题及要处理的关系,强调合理运用数智技术助力思政课教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雷声认为,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的有效性在于能够实现经验驱动与数据驱动教学相配合,让教材静态框架与教辅动态素材相结合,建成普遍化与精准化教学相适应的场景。但要考虑技术异化、过于夸大数智技术作用等问题,否则会导致教师异化与学生自主性丢失。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前景广泛,对思政课建设有深刻影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国希提出,思政课运用数智技术需要思考形象与理论、图像与思维、技术与学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关系。数智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理性,在运用中应突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性。要坚持价值引领优先,开展技术批判性运用,强化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引导学生分析鉴别信息。在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看来,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要注重规范发展,将规制放在前列;要注重赋能的有效性,确保赋能与课程改革创新目标一致;要强化探索实践,探索思政课智能实验室与教育实践效果的对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佑新认为,要深入挖掘技术本身的育人属性,思考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的技术性,寻找两者对接切口与推进途径。在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看来,技术赋能的核心在于将“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与“科学理论为数智技术立心铸魂”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就会陷入技术依赖、技术迷失。
  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陕西)、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主办。
【编辑:韩卓吾(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