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哈尔滨讯 (记者袁华杰) 9月20—21日,“首届清史与地域文明研究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举行。会议旨在推动新时代清史与满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深化边疆民族历史与地域文明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来自国内外9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及政府机构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参会。
会议开幕式于20日上午在黑龙江大学举行。黑龙江大学校长王敬波主持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迟宝旭、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路育松出席并致辞,黑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马春波、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赵福义等出席开幕式。
张东刚表示,清史研究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疆域历史合法性阐释以及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解读。中国人民大学与黑龙江大学共建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是推动清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延河之光”党建结对项目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引航之光”,是合作共建走深走实的“温暖之光”,是助力清史、满学学科协同发展的“希望之光”,必将引领两所学校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龙江高质量发展贡献新成果。王敬波提出,首届清史与地域文明研究研讨会暨“延河之光”党建结对签约仪式,是进一步拓展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重要实践,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共同推动清史与地域文明研究迈向新高度,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学术创新发展。
迟宝旭认为,清史与满语研究是黑龙江大学的优势研究方向,在清代黑龙江民族史、满族历史文化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为构建清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此次与中国人民大学携手,以党建为引领,汇聚学术力量,共同打造清史与地域文明研究新高地,服务东北全面振兴与国家文化战略。
路育松表示,开展清代民族史和边疆史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西方学术界存在的“新清史”“征服王朝论”等错误史观,其本质是人为割裂历史中国、解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事实。对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和揭露;要正本清源,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共同”的深刻内涵,坚持用唯物史观正确阐述分析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小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曹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张莉,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劳曼,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原委员卜键、潘振平等学者就东北制度转型、满文档案价值、边疆历史书写等议题作学术报告。研讨会设置十大议题组,涵盖清代档案整理、边疆治理、民族交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前沿领域。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学者们围绕“新时代清史满学学科发展”“清代边疆治理”“东北历史文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科研基地——阿勒楚喀研究中心、墨尔根研究中心、宁古塔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延河之光”党建结对签约仪式。多位国内外学者获颁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聘任证书。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共同主办,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黑龙江省清史满学研究会等单位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