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实践史”到“实践新闻学”

2025-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文明进入信息文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改变。传统理论框架在信息技术引领的人类世界面前,其阐释力逐渐显露出局限性。十多年来,人文社会学科出现了实践的回归和转向,强调将实践作为学科研究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实践不仅是检验理论的标准,更是通过实践中新的问题域的精准深化和提出,推动学科理论发展与知识创新。新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体系构建与新闻实践紧密相连。实践转向深化了新闻学科的问题域,拓展了新闻学研究的边界,为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通过对新闻实践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更多新的问题、提出新概念,推动新闻理论的创新发展。实践转向有助于新闻学更好地回应现实问题,提高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在此过程中,从“新闻实践史”到“实践新闻学”的探索成为新闻学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方向。新闻实践史通过对新闻历史问题域的重新审视与研究范式的创新,为新闻理论的创新提供基础和方向,而实践新闻学则旨在全方位推动新闻学的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的学科挑战。

  新闻实践史:

  新闻学研究问题域的深化与创新

  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是新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谓“新问题”,绝大部分在历史中呈现过,深度挖掘实践中隐藏的历史事实和逻辑,就可以深入推进理论研究。新闻实践史研究,可以深化以下三方面知识生产:一是对现有新闻理论和核心概念的实践史脉络进行梳理,深入发掘概念和理论的产生背景与思考逻辑,并为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指明方向;二是通过不同社会背景下新闻活动的实践,总结不同社会新闻业本质、内容与形式的差异,进而提出中国特色新闻学原创性概念和原发性理论;三是对新闻业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技术的更迭所带来的挑战,从历史实践的视野和立场提出明确的专业价值引领,防止纯粹技术逻辑对人文价值的裹挟和遮蔽,自主坚定地把握学科发展方向。

  以新闻的“真实”概念为例,在新闻实践过程中,“新闻真实”的内涵是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充分显示了“真实”这一概念在新闻学科中的特殊性,也彰显了新闻学科的主体性。从宋代以降官方政治新闻生产和传播中的“权威真实”,到清末社会新闻的“要素真实”,再到战争新闻中的“希望真实”、经济新闻中的“数据真实”、科技新闻中的“认知真实”以及在特殊环境下的“本质真实”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真实”展现了新闻真实概念的丰富性和立体性。与哲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的“真实”概念相比,新闻学中的“真实”具有独特的内涵,这不仅拓展了新闻学自身的理论深度,也为反哺其他社会学科提供了新的学术想象和思维路径。

  同时,中国新闻事业的实践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从实践角度重新审视新闻历史,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内涵。这种对新闻历史的新理解,有助于提炼出更多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进步的概念观念,推动新闻理论的创新发展,进而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新闻实践史不是对新闻历史的碎片化、浅表性阐释,而是系统化、创新性的研究。通过对中国新闻实践史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新闻文本、制度、价值、宗旨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拓展新闻史研究的问题深度,更可以贡献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核心概念。如中国历来以“沟通”为目的的新闻和新闻事业这一价值理念,超越了西方新闻界所谓的“自由客观”理念,更具中国文化特色。“沟通”既是新闻文本内容选择的出发点,也是新闻业功能和价值的核心。从近代知识分子引入新闻业强调其“通上下”“通内外”的功能,到中国共产党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强调新闻的桥梁纽带作用,都体现了这一价值理念的重要性。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价值理念,以及从实践史角度挖掘出的其他核心概念和内涵表达,构成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根基,为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践新闻学:

  适应新时代挑战的新闻学创新发展

  如果说新闻实践史可以深入推进新闻史研究的创新和发展,那么实践新闻学则可以突破技术挑战下新闻学目前遭遇的迷茫。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在新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们从学科合法性的角度如何来理解新闻与技术的关系,具体包括:在新闻生产方面,自动化新闻写作使得新闻生产速度大幅提升,但需要探讨新闻质量和真实性如何保证;大数据技术虽然能够实现精准推送,但可能导致信息茧房,影响公众对多元信息的获取;在新闻传播方面,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呈指数级增长,这对新闻的传播秩序和舆论引导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新闻消费方面,受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理念、传播模式相互碰撞,西方新闻话语霸权依然存在,中国新闻学科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构建自己的话语权,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这些挑战都要求新闻学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的要求。

  实践新闻学以实践为导向,强调实践的基础性地位,认为实践是新闻学知识体系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所有的新闻理论和业务都应基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实践新闻学鼓励从实践中提炼新的理论问题,突破传统理论体系的框架性和概念性思维藩篱。例如,研究新闻在人的解放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构建中如何成为重要变量,新闻传播对社会结构的改变机制和效果等元问题,从而推动新闻理论的创新发展,深刻彰显千百年来新闻传播活动对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突出学科的人文属性,将学科的元问题提升到哲学层面,为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独有的知识和观念。例如,新闻传播活动出现后,构建起连接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新闻世界”,在新闻世界的勾连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和互换成为更加显在的存在,在特殊的历史机缘下演变成巨大的改变社会的力量。

  实践新闻学面对新时代新技术的挑战,注重跨学科融合。新闻学需要与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获取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及时回应新时代新技术带来的各种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推动新闻学的不断创新发展。

  新闻学的实践转向具有独特的路径。新闻学是从新闻史研究范式的创新开始,逐渐发展到对整个新闻实践的关注。从新闻文化史到新闻实践史的研究转向,使得新闻学研究的客体不断扩展,从新闻的技术、制度、文本、产品、受众、传播等领域延伸到新闻实践的全过程。

  从“新闻实践史”到“实践新闻学”的发展是新闻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新闻实践史通过研究范式的创新为新闻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夯实了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而实践新闻学则聚焦于适应新时代新技术对新闻学科的挑战,推动新闻学在理论、业务和教育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发展。这一转变过程体现了人文学科在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换中对实践的转向和回归,对于重新理解和找寻新闻学的学科方向和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媒介变迁、交往革命与人的现代化研究”(23AXW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刘娟(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