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学视域下的太空安全理论构建

2025-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太空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新疆域,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太空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涵:一是太空系统要促进国家经济繁荣与社会福祉;二是太空系统要为国家安全服务,促进国家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三是使用各种手段(尤其是军事手段)保护太空系统安全,服务于国家安全与稳定。概言之,“太空安全”是一种国家行为体的本体性安全,包含个体意义上对“物权”的自我保护,也包含社会意义上对“生存”安全的主动保障,保护太空系统与发展太空技术的过程,也是国家行为体通过“太空安全”构建本体性安全的内容。

  “太空安全”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国家安全意义上的“太空安全”至少包括太空军事安全、太空活动安全、太空资产安全、太空科技安全、太空产业安全、太空交通安全等内容,并且在太空安全的各项内容之间呈现出紧密的逻辑联系。

  第一,太空军事安全、太空活动安全与太空资产之间形成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以太空活动自由为基础的太空安全保障内容。太空军事安全包括太空态势感知、太空信息支持、太空军事威慑、太空攻防对抗等。太空活动安全旨在通过开展太空探索、开发和利用等多种活动,获取广泛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利益,实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外交等战略目标。因此,在太空活动中形成的多种资产,是国家经济与军事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军事手段保障太空活动自由,就是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底线。

  第二,太空科技安全、太空产业安全与太空资产增值之间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以太空资产积累为目标的太空安全保障内容。太空科技安全是指太空科技体系完整有效、太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安全可控、太空核心利益和安全不受外部科技优势危害,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太空科技人才安全、太空科技研究安全、太空科技成果安全、太空科技新产品安全、太空科技设施安全等方面。太空产业安全指的是太空产业能够平稳、全面、协调、健康、有序地发展,包括国家太空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性和竞争优势、太空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安全性,以及太空产业的供应链安全。因此,太空科技安全是太空资产价值的“倍增器”,太空产业安全是太空资产价值的“压舱石”,依托太空科技的比较优势、太空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太空资产价值,而太空资产价值的提升与积累,就是在为维护国家安全预留安全冗余。

  第三,太空资产安全与太空军事安全、太空交通安全之间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以太空资产安全为表征的太空安全保障内容。太空资产安全主要涵盖航天器系统的安全、地面设施的安全以及信息链路的安全,这些安全因素是国家太空利益的核心组成部分,确保太空资产的安全意味着要防止其受到损害、消除潜在威胁,并具备保持这种安全状态的能力。太空交通安全的要义是确保太空物体在全生命周期内从发射到处置,不对太空环境造成有害干扰和破坏,防止太空碰撞事故和无意干扰事件。由此,形成了太空安全各项主要内容相互联系的逻辑闭环,进一步说明国家安全学视域下的太空安全是一种以军事、科技、产业等多重手段,为太空活动自由与太空资产安全提供的系统性保障。

  构建国家太空安全的理论思考

  当前,国际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大国间的战略博弈正加速向太空领域扩展。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致力于构建科学完备的太空安全理论体系,维护国家在太空领域的战略利益和空间主权。

  第一,强化太空安全军事理论创新。就太空军事理论而言,美国提出了制天权理论与太空威慑理论。前者是美国在冷战时期提出的,认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谁掌握了制天权。后冷战时代,西方将太空威慑从核威慑独立出来,详细讨论如何进行太空威慑。中国的太空安全军事理论应在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下,吸收借鉴西方太空军事理论养分,结合陆海空电网军事理论,努力构建太空领域的制权理论与威慑理论。

  第二,完善太空安全保障体系理论。太空安全保障体系的重点在于构建强大的太空工业基础与太空实力,其中保障太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拥有确保太空安全的自主能力是核心。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太空工业体系,但是还存在一些短板。因此,完善太空安全保障体系理论,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一是需要推进太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其中的关键就是解决太空产业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卡脖子”的技术;二是推进太空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包括要素供给、制度环境、企业组织和需求条件等在内的太空产业生态系统;三是需持续净化市场环境,理顺太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相协调的机制。在理论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促进整个航天领域上中下游的供应安全。

  第三,完善太空安全国家综合治理体系。首先,太空安全国家综合治理体系的完善需要体制与机制的建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相关要求,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以及地区之间要建立关于太空安全的协同联动机制,及时跟踪太空安全事项推进情况,制定可靠的国家太空安全战略并将其落实。其次,完善太空安全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太空安全法规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包括空间数据共享的航天活动;积极申请卫星频轨资源,维护我国卫星频轨资源的合法权益。最后,完善太空安全的人才培养、保护体系。重点完善太空安全领域的人才培养、人才交流、人才激励、人才安全体制机制。根据太空人才的成长特点,将人才培养与安全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动态差异化的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第四,通过国际造法为太空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塑造维护国际太空安全与和平发展的国际制度,是为太空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有之义。中国应着力提出多个问题的规则倡议,包括太空武器化与战场化、巨型小卫星星座抢占太空频轨资源、太空碎片、月球与火星等天体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商业卫星军事利用、太空交通管理等问题,形成国际共识,构建外空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然,这需要高举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文明倡议的大旗,通过广泛太空合作(如利用现在空间站、未来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促进全球发展与安全,助力国际最终达成全球太空规则共识,塑造太空安全的外部环境。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汪书丞(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