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霈:在“圆形批评理论”中寻找文学真谛

2025-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明海英

  8月的武汉,暑气未消。记者如约见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先霈时,86岁的他正通过电子设备研读学术文献。这位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的知名学者,虽已届耄耋之年,却依然保持着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持续思考。“真正的文学艺术应当构建多重阐释空间。”谈及当下的文学创作,王先霈语气平和却掷地有声:“既要有商业传播维度的大众亲和力,更要保持超越性的艺术品格。”

  从文本出发的批评之路

  王先霈的学术生涯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1981年,他在华中师范大学率先开设“文学批评”课程,这在当时颇具前瞻性的举措,为后来中国文学批评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1986年,他与同事合作、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的《文学评论教程》,成为国内该领域的重要教材。

  “关于文学的一切精彩见解、高深理论,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从大量的文学文本中概括出来的,最终又能用来解释各种各样的文学文本。”王先霈始终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文学研究者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用专业的方式面对文本,感受、领会、理解文学作品,并独立地作出判断。

  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天无回忆,王先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文本分析。“他要求学生将具体文本放到文学、文化、社会大环境中考察,注重论述对象与历史的关联互通。”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扎实文本分析能力的青年学者。

  作家的知音和引路者

  王先霈的文学批评并未囿于书斋的理论研究,而是与当代文学创作实践保持着密切互动。许多湖北籍作家都曾受益于他的指导。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在创作历史小说《张居正》时,多次听取王先霈的建议;作家邓一光在收到王先霈对其散文《生日快乐,爸爸》的评论信后,受到启发创作出《父亲是个兵》《我是太阳》等代表作;当湖北黄冈作家刘醒龙在创作上陷入迷茫时,王先霈专门为他组织讨论会,建议他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寻找创作源泉,这一建议直接促成了《凤凰琴》等优秀作品的诞生。

  “王老师对湖北省刚出道写作者的成长投入了很大精力。”魏天无说:“他总是能敏锐地发现作家创作中的闪光点,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被许多作家引为知音和引路者。”

  圆形批评理论的构建

  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批评实践中,王先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批评理论体系。他提出的“圆形批评理论”,试图建构一种感性与理性融合、适合文学审美特性的批评方法。

  “文学现象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同一部作品、同一个作家、同一个文学批评的对象,难以甚至无法用单独一种文学批评给予完整圆满的分析、说明。”王先霈认为,批评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批评者从文学文本中看到的,既取决于对象,也决定于批评主体的视角。

  圆形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观念和原则,鼓励文学批评的多样化,倡导多种文学批评之间的互谐。王先霈形象地解释道:“一个文学批评学派、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是文学批评历时发展的螺旋、共时并存的圆圈上的一个点、一段弧。”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原副社长董中锋这样解读圆形批评理论:“它以审美为中心,融合了感悟与理性、社会历史的考察与审美估量,在承认优秀文学作品意义之不可穷尽的前提下,确认文学批评对作品意义阐明的可能性。”

  理论思考的四个维度

  在文艺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上,王先霈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四种关系:研究者对文学现象的直接感受与提高思辨性的关系;研究视野的广度与思考深度的关系;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价值判断的个人取向与社会认同度的关系。

  王先霈主张理论研究必须立足于文学实际,既要了解文学发展历史,又要关注当前创作;既要研究雅文学,也要关注俗文学;既要着重本土文学,也要参照域外文学;既要关心创作实际,也要了解传播和接受情况。

  “文学批评不但在历史的纵向发展上近似一个圆圈,在横向上,现代文学批评也可以是许多圆环连接而成的圆圈。”在王先霈看来,理想的文学批评应该像圆形一样,既保持各个部分的独特性,又能形成连贯的整体。

  如今,虽已退休多年,王先霈仍保持着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持续关注。他最近思考的是:在数字时代,如何建构既能回应新媒介挑战,又能承续《文心雕龙》以来批评智慧的批评话语体系。这位学者的学术思考,如同他倡导的圆形批评理论一样,仍在不断拓展新的理论空间。

【编辑:崔园园(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