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链群

2025-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广州讯 (记者李永杰)8月13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显示,广州数字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广州数字经济稳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470.30亿元,同比增长9.8%,占全市GDP比重达14.41%,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省、全市经济增长水平,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3%,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培育产业新动能新优势方面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广州推动实施以“链长制”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战略举措,推动了一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建设,集聚起一批高水平人工智能企业,加快建设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链群。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蓝皮书主编张跃国表示,当前,具身智能正在蓬勃发展,处于从中试验证、有限场景应用向大规模产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虽然在技术瓶颈、成本控制、产业化路径等方面仍需要持续攻关和探索,但是规模化、商业化、产业化的前景未来可期。广州具有发展具身智能的坚实基础和雄厚的支撑条件,需要系统性谋划,整体性布局,建议“十五五”时期广州把具身智能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及其相关产业培育成广州的新支柱产业。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张振刚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就是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生产力三要素向更高质量跃迁。当前,人工智能正由单一能力向通用智能快速演进,大模型原生应用激增,具身智能、脑机接口加速发展,教育、医疗、制造等行业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以人工智能赋能驱动的生产效率变革、质量变革与动力变革,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学院院长陈雷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从符号系统迈向大模型时代的发展历程、技术特征和应用场景。他认为,大模型的特征在于多模态、多场景、多任务,其飞速发展的基础在于算力和数据,国产大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民生服务、生物科学、金融、智能建筑、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治疗等领域,但需注意AI幻觉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广汽集团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提出,人形机器人发展经历了技术探索、功能突破、高动态发展三个阶段,当前面临技术难、监管弱、成本高、场景少的困境。未来人形机器人发展要以低成本高效率的远程控制机器人模式实现机器人在商业应用中的数据采集。广州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丰富,可以考虑建立“人形机器人与都市生活”展厅和人形机器人示范应用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编辑:崔园园(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