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2025-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明海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策文件,将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列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围绕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面临的挑战、如何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条块分割’是我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面临的主要挑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玉珏表示,推动“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的核心在于从整体性、全局性出发,树立“大文化遗产”意识,强调“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

  完整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复旦大学旅游学系特聘教授张朝枝表示,学术界对于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内涵的理解,已经从单一的物质环境保护向动态的、多维保护扩展,涵盖了遗产的物质结构、社会功能、文化背景及环境互动等多个方面。中国的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实践是从单一文物修复逐步扩展到遗产环境、历史景观和社会功能等多维度的系统性保护过程。在实践操作中,完整性保护往往通过整体保护方法实现,它以完整性原则为指导,综合考虑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的保护、管理、规划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的整体保护范式。

  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统一监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表示,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和法规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做好评估督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闭环机制,营造文化遗产人民创造、人民保护传承、人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数字技术可以扩大文化遗产监测的时空范围,汇集更全面完整的数据,跨单位、跨区域开展系统性、协同性治理,提升统一监管效能。”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主任苏怡表示,数字技术贯穿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环节。应长期持续开展基础建设,对文化遗产的全要素进行数字化采集、保存,融合多模态数据,构建可永久保存的“数字孪生体”。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正由传统的“经验驱动”向“数据与智能双轮驱动”转型发展。展望未来,王玉珏表示,一方面,要夯实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的数据基石。通过构建覆盖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链”,制定涵盖不同类型文化遗产保护的数据治理规范,打造跨部门协同的文化遗产可信数据空间,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提高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监管智慧决策能力。推动文化遗产管理从“碎片化”向系统性治理转变,以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是一个有机整体。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强调,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应着眼于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张朝枝表示,未来应该更关注遗产完整性的动态演变,探讨如何在完整性原则下,创新性地应用整体保护方法,在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跨区域合作以及与社区参与等方面关注遗产价值的多元性。

  苏怡建议,加快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将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上升到政策法规层面,对欠发达地区和相关技术企业、人才培养给予政策倾斜支持,推动建立全国文化遗产“定期体检”制度。加快制定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国家标准,对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利用的全链条、各环节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监管。建立数据确权与安全防护体系,防止利用AI等技术对文化数据进行篡改和滥用,保障文化安全和优质文化内容生产机构的合法权益。设计文化遗产价值传播效果量化评价体系,鼓励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社会共享、全球化传播,构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保护生态。

【编辑:崔园园(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