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广禄
8月12日,由安徽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设计哲学交叉论坛在合肥举行,与会学者就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哲学研究展开讨论。
从关注现代性转向强调未来性
设计既关注自然问题,也关乎社会问题,已从一个专业化的概念逐渐发展为具有较强普遍性的文化性概念,与人类社会或文明所内含的未来特质密切相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孝廷认为,设计是创造力的集中体现,面向未来的设计应当从关注现代性转向强调未来性,更加体现人的主动性、主体性和自由度。
设计哲学以哲学的理论深度和设计的实践广度,使设计能够超越功能性与技术性的限制,成为知识与智慧生成的场域、文化价值再造的媒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张黎认为,在经验层次,设计哲学的任务是在真实设计实践与人类思想之间建立经验性的映射关系,考察设计活动中显现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在实用层次,设计哲学的任务是为设计实践提供更具反思性与前瞻性的思维框架,从而改进决策与行动。
设计的理性本质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界限——有些领域是设计无法完全覆盖的,这种“不可设计性”恰恰构成设计的存在论前提。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龙分析了设计的有限性问题并提出,大数据时代的设计哲学,需要保持“理性规划”与“敬畏未知”之间的平衡,既不放弃设计作为人之理性的核心价值,也不陷入“理性或数据万能”的幻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宏秀表示,从人与技术共融的视角来审视人的自由、人的地位、人与技术的边界、技术治理与决策的哲学依据,应强化“价值对齐”,以防止其可能带来的灾难性风险。“价值对齐”就是应确保人工智能与人类价值观相匹配,确保AI以对人类和社会有益的方式行事,不会对人类的价值和权利造成干扰和伤害。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金柱认为,技术发展要更多地承载人文价值,构建“人—技—世界”命运共同体是未来设计的宏观指向,这一指向要求设计在考虑技术应用的同时,关注其对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实现“人—技—世界”的共生发展。
设计师需兼具人文关怀与AI驾驭能力
现代科技活动的发展,特别是技性科学的兴起,使科技与工程、产业紧密结合,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并带来全局性、长远性的伦理挑战。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恒力看来,这些现代科技伦理问题复杂多变,传统认知范式难以应对。要构建科技伦理生态的整体性方案,确立解决现代科技伦理问题的科技伦理生态理论原则,形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把科技伦理生态理论运用到科技实践中,推动科技伦理治理水平提升,以有效应对现代科技伦理问题。
安徽大学具身智能研究院教授王晓提出,从哲学本源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认知科学是其发展的思想先导和科学基础。传统自然语言处理的逻辑是统计而非推理,其推理本质是数据驱动的相关性计算,而非形式逻辑,发展至大语言模型阶段,具有高度智能特征的逻辑推理已成为其推理基础,这为推动人、机、物深度融合的具身智能发展奠定了基础。具身智能能够赋予AI“身体”,使其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可以通过交互获取直接经验,实现学习和主动探索,这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必然选择。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潘恩荣表示,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使人工智能从“聪明的AI”走向“向善的AI”,需要摆脱西方发展人工智能的惯性思维,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新的“极境人工智能”向善的发展思维。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珏谈道,应当推动伦理与技术相互塑造、协同建构和共同演化,在策略制定、算法设计、效果评价等方面强化伦理治理,以伦理为指引、以技术为座架,构建既符合人类道德价值观又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框架,探索人工智能偏见和冲突治理的内在主义进路。在哲学层面,要将伦理准则作为人工智能的逻辑起点而非评价标准,创造具有道德能动性的人工智能。
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负责任设计创新。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大洲认为,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并非源自其本身,而是人类意图通过数据和算法的一种投射。当前,人工智能推动设计活动发生范式转换,形成了“人人都是设计师”的设计创新生态。在此背景下,设计师需兼具人文关怀与AI驾驭能力,在机器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中作出价值判断,把伦理规范加以“解释”并转变为设计参数,从而将伦理置入设计之中,使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