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9月26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京主办“郭沫若与文化抗战”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金民卿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援主持开幕式。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金民卿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文化工作者以各种表现形式描写抗战、展现抗战、歌颂抗战,在文化领域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运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文化抗战研究既是一套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术范畴。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抗战研究,深刻认识文化抗战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并细致梳理各类档案文献资料,积极推动研究范式的创新与变革,大力弘扬文化抗战所承载的跨越时代、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金民卿表示,作为文化抗战重要的组织者、领导者,郭沫若同志既是文化大家、学术大家,也是在抗日战争中磨砺出来的文化战士,始终将个人的前途、学术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深切缅怀郭沫若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就是要继承他们坚定的政治信仰,学习他们始终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研究的治学精神,赓续他们为人民做学问、为民族谋复兴的远大志向,把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伟表示,四川是文化抗战的重要阵地,也是郭沫若同志的家乡。长期以来,四川高度重视郭沫若研究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四川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充分依托厚重独特的革命文化资源,纵深推进郭沫若研究和文化抗战研究, 用心做好文化抗战的史料整理,深入挖掘文化抗战的精神内核,充分阐释文化抗战的时代价值,努力推出更多有价值、有深度、有影响的重要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卜宪群表示,郭沫若同志之所以成为文化抗战的旗帜,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甲骨文、金文的“冷学问”与抗日救亡的“热战斗”贯通起来,把诗剧里的“雷电颂”与历史中的“民族魂”融汇起来。今天,我们应自觉继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传统,传承弘扬郭沫若同志将个人研究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的家国情怀,聚焦具有思想性、理论性、体系性、时代性的重大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李国强主持主旨演讲环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郭沫若同志亲属、家乡代表等参加会议。
与会学者认为,文化抗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思想理论运动,是捍卫中华民族文化、抵御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文化奴役的伟大斗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是文化抗战的中流砥柱。在这场伟大斗争中,郭沫若同志用文学、史学、诗歌、戏剧、教育,筑起一道看不见却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成为文化抗战当之无愧的旗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尤其需要全面总结文化抗战历史,重温以郭沫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作出的杰出贡献,回顾他们在文化抗战中展现的坚定信念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阐释文化抗战的时代价值。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理论研究所、郭沫若纪念馆承办,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