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5-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重要论断,彰显挺立民族精神脊梁、耸立民族精神大厦、充沛民族精神力量的主体自觉,体现自尊自信的精神气度和自主自立的战略定力。

  理论上清醒,精神上才有独立自主的定力。先进的思想理论一旦被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接受,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在被动现代化的困境中打破封建精神的枷锁、冲破资本主义思想牢笼,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引领广大中国人民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无论面对怎样的挫折考验,从未改旗易帜,而是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冲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束缚,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中创造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理论,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理论自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是真正强大而持久的力量。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始终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是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根本前提。广大人民群众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就能以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确保思想上的清醒和精神上的坚定。

  当前,在推进理论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的过程中,面临西方知识体系霸权垄断、“话语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严峻挑战,中国知识体系的自主性、中国理论的传播力亟须提升。只有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摆脱“西方样板”的路径依赖,跳出西方理论范式的束缚和话语笼子,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实际,以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和知识发展的源泉,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鲜明特色、伟大成就及其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进行学理化阐释、学科化整合,切实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实践,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才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

  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没有国家可以跟在他人身后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人民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道路的精神力量,只能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自信的基础上凝聚起来。只有坚守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并以之为辨别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的根本价值尺度,才能够在事关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将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筑牢共同的价值根基,既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引领使其彰显真理力量、时代特征,也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的涵养,充分展示道义力量、民族特色。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血脉般的本质联系。我们之所以能够追求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因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未曾中断,使得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化的独立性使其内蕴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正是这样的进取精神,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相互契合中凝练出能最大程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当代价值观念,并将其反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之中。坚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才能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凝聚力,激发广大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的情感共鸣、思想共识和心理共振,形成坚如磐石的信仰力量。

  强化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有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做支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把崇高信仰转化为具体的信念、坚定的信心,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和意志,勇于以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精神,同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切势力斗争到底,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中国人民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锻造出璀璨夺目、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对民族复兴的必胜信心支撑起中华民族最强大、最持久的情感共鸣,激励全体中华儿女朝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前进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百余年来,党带领人民把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伟大历程表明,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能力和战略定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信赖党的领导,就要引导干部群众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恩格斯说:“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在一起。”只有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形成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在党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同向而行的顽强奋斗中保持克敌制胜的精神优势,以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抢占精神制高点、赢得战略主动权,要以更为主动的历史自信全面审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善于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积淀对党独立自主探索前进道路的信心,立自力更生的志气、硬自强不息的骨气、长独立自主的底气,真正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罗浩(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