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长江沿线省区市高度重视长江文化传承和长江文明研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统筹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基础性保护,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长江流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各项任务迅速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8/t20250807_5909694.shtml
长江文明的曙光,早在距今万年前便已初显于东亚大地。它以革命性的稻作驯化与农业经济为根基,经过数千年的持续演进,最终奠定了与黄河流域交相辉映、并行不悖的中华文明源头地位,谱写了辉煌的中华文明篇章。研究长江文明不仅是对历史的溯源,更是理解当下、启迪未来的钥匙,具有深远而多维的时代价值。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8/t20250807_5909695.shtml
长江流域涵盖巴蜀、荆楚、吴越等文化子系统。其文明演进涉及历史、地理、生态等多个维度,单一学科或区域研究难以对其进行整体性把握,一些研究因行政区划与学科壁垒形成数据孤岛。长江文化研究亟须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汇聚合力,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文明对话的宏大视野下深化研究。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8/t20250807_5909696.shtml
不同文化区的文化及其相互关系体现了长江文化空间的文化变迁机制。这种机制揭示了长江文化时空连续性与要素整体性的动态趋势和变化规律。类型文化彼此关联并形成集群,构成长江文化群。文化在群作用下连续地发生变化。从文化拓扑学视角来观察长江文化群,就是研究这一文化整体在连续变换下的不变性质,即发现文化现象背后关于连接、结构和本质形状的规律。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8/t20250807_5909688.shtml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对人类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深刻洞见和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的高度概括,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原型之一,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与文明新形态的塑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8/t20250807_5909689.shtml
长江经济带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交通作为脉络和纽带,要发挥其塑造空间格局、引领和支撑产业升级等基础作用,打造新时代高水平交通文化。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8/t20250807_5909690.shtml
保护、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并非空泛之谈,其具体路径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如何面对长江文化遗产体系。这些遗产并非静止的遗迹,而是生动的文化载体,广泛分布于长江干流与支流沿线的城乡各地。它们支撑着一座座博物馆,保存于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生态保护区、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革命文物集中分布区、风景名胜区、长征线路、西南丝路、万里茶道、海上丝路之中。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8/t20250807_5909693.shtml
从区域文明和文化地理角度大体可以将长江流域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段。长江上游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包括今成都、重庆、云南北部以及贵州东部等地。我们应当如何认识长江上游文明的特点及其与中华文明之间多元一体的关系呢?其一,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其二,长江上游文明虽然不是中原文明的简单分支,却与中原文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交流。其三,长江上游文明以其多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局部整合,最终汇入秦汉大一统王朝国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四,长江上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镇,对于中华文明吸收外来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8/t20250807_5909692.shtml
文化具有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作用。弘扬长江文化,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就要发挥文化的人文底蕴和价值引领作用;通过长江文化历史叙事和现代叙事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展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各国现代化的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共识与合作基础。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8/t20250807_59096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