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路径

2025-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广禄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2025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发布,将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强调要系统阐发长江文化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着力构建保护体系、健全保护机构、完善保护机制、筑牢法治保障、推动文明互鉴。长江沿线省区市高度重视长江文化传承和长江文明研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统筹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基础性保护,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长江流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各项任务迅速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协调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长江沿线各地党委、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部署,主动履行主体责任,推动形成长江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调推进局面,按照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格局,迅速将国家战略转化为本地化行动。

  谈及重庆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跨区域合作共建样板的重点举措,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谭英双向记者介绍,重庆全力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三峡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三峡博物馆利用高科技融合展陈等手段,成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窗口。重庆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协调发展,诠释长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重庆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打造为展示长江文化深厚底蕴的重要载体,通过运用先进技术,使游客能在40米水深环境下清晰观赏千年水文记录与题刻,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的难题,成为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工程的典范,凸显了长江水文文化的独特价值。“这些成就彰显了重庆在守护长江文脉、深化文化研究、创新文化建设展示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了‘重庆力量’。”谭英双表示。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湖北省围绕将国家战略转化为本地化行动,系统谋划并推进了一系列规划与重点举措。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场景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波表示,在基础研究与规划编制方面,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持续牵头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相关课题研究:2022年完成57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课题,2024年增加至80项“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课题,2025年继续深化相关研究并同步推进“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考古研究,为国家战略落地夯实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时,湖北省及下辖各市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因地制宜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保护规划》《长江(湖北段)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并以武汉为引领,结合本土实际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在具体项目推进上,湖北省与国家文物局签署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并将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同步推动屈原文化公园、南水北调中线水文化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江苏立足长江江苏段的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放到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中谋划,并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目前,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正配套编制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2个专项规划,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中,同时建立长江江苏段文旅资源数据库,推进长江黄金旅游带建设,促进优质文旅资源向优质文旅产品转化。

  上海是长江入海口,江海汇流,通江达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冯学钢提出,上海在战略定位上坚持面向世界,根植海派文化底蕴,凝练上海长江文化精神。同时,在赓续长江精神、优化空间布局、深化文旅融合、讲好长江故事等方面推进,使黄浦江沿岸成为传播弘扬长江文化的国际交流核心区,苏州河沿岸成为人民城市理念的最佳展示带,长江口成为世界级生态文明示范带。

  激活文化资源 挖掘时代价值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2035年阶段性建设目标是长江流域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系统保护,分级分类展示体系基本建立,长江文化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谈及实现上述目标要采取的针对性措施,陈波认为,应从制度建设、协同治理、技术创新、价值转化、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在制度建设上,推动地方文化保护法规体系化,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政府保护职责与资金保障机制,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监督体系。协同治理层面,要强化流域省市联动以制定统一标准,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跨学科平台。技术创新层面,需深化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构建覆盖全流域的文化资源数据库。价值转化层面,要划定文化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串联重要遗产点的文化廊道,依托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宣传教育层面,将长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文创设计等推动传统元素现代表达,形成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冯学钢认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有助于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长江文化具有独特价值与人文魅力,是推动沿江省区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动力。同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区域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构建“以文兴业”转化通道,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创新长江国家文化品牌建设,丰富文旅融合载体,创造顺应时代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壮大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和旅游、商业、体育、娱乐、会展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双重提升。

  受访学者表示,让文化保护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真正实现“生态—文化—经济”的良性循环,让长江文化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纽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磅礴文化力量。

  (本报记者明海英、陆航、查建国、 陈炼参与采访)

【编辑:韩卓吾(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