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明海英
长江流域涵盖巴蜀、荆楚、吴越等文化子系统。其文明演进涉及历史、地理、生态等多个维度,单一学科或区域研究难以对其进行整体性把握,一些研究因行政区划与学科壁垒形成数据孤岛。长江文化研究亟须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汇聚合力,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文明对话的宏大视野下深化研究。
跨区域协同解码文明基因
“应联合开展考古与文献整理,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长江文化基因库’。厘清巴蜀、荆楚、吴越等文化在器物形制、民俗传统上的共性与差异,揭示‘多元一体’文化演进脉络,避免因行政区划导致研究碎片化。”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陆邵明建议,一是应合力构建长江文化谱系/记忆档案系统,加强跨区域文化遗产廊道的协同保护。针对长江沿岸古镇古渡、三峡库区遗存、古驿道、水下遗址或沉船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上下游省市的联动与开发协调。针对跨省流域的水利设施、航运遗址等场所,建立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和保护规划,联合制定遗存抢救方案与活态传承机制,实现文化资源整合、遗产系统性保护。二是跨省联动打造文化IP,整合高校、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馆藏资源构建数字共享平台,联合策划流域主题论坛、展览等,形成长江文化共同体的传播合力。三是跨省市共建生态补偿与文化反哺机制,签署数据共享协议,设立“长江文化景观保护”专项研究基金,共同守护中华文明根脉。
开展跨省区市联合攻关、实现协同发展应重点聚焦哪些领域?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晓燕表示,一是长江流域文明的整体性研究。设立联合研究基金,协同探究流域文明局部与整体的互动关系和段域特色,研究长江流域文明演进的整体框架。二是长江大保护与协同治水文化研究。健全长江大保护与治理制度,推动“引江济淮”“引江济汉”等重大工程建设和水资源治理地方实践创新,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加大对千年治水文化和现代治水实践的创新研究,形成各段域共同守护长江、长江反哺流域发展、人水和谐共生的长江大保护治理格局。三是长江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对沿线水文化遗产、江南运河遗产廊道等实施整体性保护,因地制宜建设水文化博物馆,形成价值评估和保护标准体系。四是长江文化旅游研究与产品开发。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数旅融合和城旅融合,汇聚沿江省区市文旅融合的重点案例和生动实践,推动长江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文旅传播力。
“跨学科研究是解码文明基因传承的有效路径。”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认为,从人居环境角度看,长江文化研究应构建“空间—景观”双维框架。通过建筑数字孪生+景观绩效评估的技术融合,解码地域文化标识;通过建筑环境工学与恢复生态学共构韧性基底研究方法,建立涵盖建筑测绘数据与景观生态参数的流域文化遗产数据库;将研究运用到自然—文化整体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实践整合,以“文化空间—景观系统”范式推动理论、技术、实践实现闭环。
为推进长江文化协同研究,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黄学龙表示,成立“一院一中心”旨在以改革思路和创新体制,通过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架构,立足全流域、面向国内外、贯通各学科,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新型学术共同体。2025年以来,围绕长江文化研究和传播,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已共计投入专项资金超过1500万元,并设立了“长江文化研究”专项课题,以汇聚合力推动长江文化研究。
构建立体化传播体系
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长江文化为全球文明互鉴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张晓燕表示,建议依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世界大河文明对话平台。
长江流域“水岸共生”“节律适应”“动态平衡”的智慧为全球文明多元共生提供了东方样本。陆邵明表示,生态智慧可持续性层面,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治水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技术发明转化层面,水密舱、瓷器技术、吊脚楼与梯田共生系统展现了实用、创新的特质。长江流域瓷器(如景德镇青花瓷)通过原料配比、窑温控制的精细化改良,将实用器皿升华为跨文明交流的载体。治理模式的协同性构建层面,长江流域水利工程打破了“单一区域治理”的局限。
张晓燕建议,通过构建“技术呈现—学术阐释—情感共鸣”的传播链,将长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全球公共文化产品,为世界提供多元一体文明共生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