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长江文明的中国力量和世界认同

2025-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化具有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作用。弘扬长江文化,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就要发挥文化的人文底蕴和价值引领作用;通过长江文化历史叙事和现代叙事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展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各国现代化的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共识与合作基础。

  推动城市文明达到新高度

  城市文明代表着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文明建设,应当发挥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和完善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加快城市群创新要素流动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科技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在深度融合基础上的空间布局优化,并通过制度集成创新提升城市间的协作效能。城市群的发展不是城市间的“单打独斗”,而是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文明共进。实现这一目标既离不开政策机制上的创新与完善,更需要文化引领和主体赋能上的有机贯通,以弘扬长江文化的主体自觉为长江经济带城市文明建设注入内生动能。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铸就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明格调。弘扬长江文化、推动城市文明达到新高度,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长江文脉紧密结合,不断赋予文化主体开创现代化城市实践的精神力量,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长江文化不是静止的历史文化,而是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态,引领着城市文明的发展方向。城市文明的建设高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持续创新和长期积累所形成的,因而,只有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注入长江文化新的生命力量,才能逐步迈上更高的文明阶梯。

  促进乡村文明展现新气象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必须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均衡性和协调性,着力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更大成效。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文明建设的目标所在,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基础和水平较高,推动乡村文明迈上新台阶,不仅要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形成优质生产链,而且要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向乡村流动,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达,引导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乡村文明提升的基础工程,也是畅通各种文明发展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关键。只有在乡村形成各种优质发展要素的聚合,才能促进乡村文明获得新动能、展现新气象。

  长江文化根植于历史悠久的农耕社会,孕育了长江流域发达的农业文明,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文明共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体自觉,贯通古今文明智慧,融通城乡文化的历史脉络,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背景下,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社会主体精神风貌,实现乡村文明在生态化和数智化的“双轮”驱动中不断焕发出时代风采。一方面,积极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开展乡村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另一方面,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基础设施数智化升级改造,提高乡村教育、医疗、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为乡村文明的要素聚合创造条件。新时代长江文化以生态为基、创新为魂、协调为要,在推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和谐共进中,铸就人的精神品格和奋进力量。

  扩大文明对话覆盖新领域

  迈向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加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生产要素及其组织方式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数字化、智能化逐步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体系,推动工业文明向数智文明加快转变。长江经济带如何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步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赢得主动和优势,成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关键。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也打开了与世界各国开展文明对话的中国之窗,为共同推进世界大河文明的时代进步搭建起共商共智共为的合作之桥。

  长江经济带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基因和现代力量,是中国对话世界的文明之窗,应不断扩大文明对话覆盖新领域,从文化对话、产业对话、治理对话等多维度,既敞开大门面向国外政府机构、商业和教育机构及旅行者等“请进来”,也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文化和教育、企业及产品“走出去”,不断充实和完善双向互动交流的内容和条件。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长江文化是连通人们心灵对话的桥梁,也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和传播影响力的精神依托,弘扬长江文化就是要以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为底色,在日益扩大的文明交流中赢得尊重、赢得信任、赢得合作,不断增强长江文明的中国力量和世界认同。

  深化文明互鉴形成新格局

  随着长江经济带经济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长江经济带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的开放能级建设,扩大双向投资和贸易总量,同时积极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在深化文明互鉴中形成“互尊、互信、互利、互助”的合作共赢新格局。

  文明互鉴是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基本路径和共同价值所在,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长江经济带在面向世界构筑更高水平开放高地的过程中,要以长江文化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气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机融入现代文明价值体系,筑牢自主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根基;另一方面充分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和现代化发展经验,拓展文明互鉴的共享平台与共治协作,为与世界各国共同进步提供有效方案和有益路径。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主阵地,也是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场域,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铸就坚定的文化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建设重任。

  (作者系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

【编辑:隋萌萌(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