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遇与挑战中引导儿童读物健康发展

2025-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吴楠

  当前,我国儿童读物市场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发展,原创力量不断崛起,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同质化、市场秩序不完善、创作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读物?出版机构如何产出更具吸引力且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读物?如何在机遇与挑战中引导儿童读物健康发展?连日来,记者进行了多方走访,从业界、学界、读者等多个视野,寻找答案。

  中国原创儿童读物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儿童阅读,于2023年正式上线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于2025年启动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五大工程,并设立了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全国儿童文学奖、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等专项工程和奖项,儿童读物市场也随之繁荣起来。从纸质绘本、电子绘本、有声读物,到启蒙认知类、文学故事类、科普百科类、传统历史文化类等,无论是媒介形式,还是内容主题,读者都有充分的选择空间。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版权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儿童读物的引进,也极大丰富了品类。

  “从市场实际表现来看,引进版儿童读物虽在部分领域占据优势,但原创作品仍是中国家长的主流选择。内容质量而非产地才是影响家长选择的关键因素。”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翔宇表示,当前引进版读物在科普、经典IP等特定领域的优势,主要源于欧美童书产业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品牌效应,以及在题材创新和表现形式上的先发优势。但目前我国原创儿童文学类出版物已占据少儿图书市场约三分之一的份额,成为推动整个出版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创作生态方面,以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为标志,中国儿童文学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型,创作题材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产业价值方面,儿童文学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在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年来,中国少年儿童读物在政府推动、社会各界努力,教育和出版资源共享的环境下,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白冰介绍,中国畅销书排行榜上,前些年引进图书占主体,这些年原创图书占主体。而且,原创图书中还涌现了很多畅销书。引进图书和输出图书的比例过去是引进大于输出,现在是输出和引进大体平衡,这也说明我国儿童读物质量在提升,我国少儿出版业正在参与国际化的合作和竞争。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图画书作品获得的国际大奖越来越多,获得国际大奖的儿童文学作家也越来越多。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泳波提出,中国凭借强大的绘画能力与文化资源,在原创绘本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可以将阅读绘本视为播撒“现代文明的种子”,只要用心浇灌,未来就能在孩子们心中长成“参天大树”。

  儿童读物亟须突破创新瓶颈

  尽管成绩显著,但是儿童读物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正是由于中国童书这些年发展很快,市场很好,所以很多出版社竞相出版儿童读物,互相模仿,出现了一些同质化的图书,造成库存积压。”白冰说,由于库存积压严重,部分出版社为了变现,甚至求网红达人带货,低价倾销,破坏了童书市场生态。此外,儿童读物新书虽多但创新佳作较少,童书创作亟须突破瓶颈,探索创新。

  在采访中,合肥的吴女士告诉记者,有些科普读物同质化现象严重。南京的刘女士告诉记者,有些童书娱乐性大于知识性,改变了一些客观事实或作了夸张处理,可能会混淆概念。吴宇翔坦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面临创作同质化现象突出、功能性导向过强,以及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等矛盾。他建议,要提升原创作品竞争力,重点应放在内容创新、产业生态优化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自强提到,不正常的童书售价打折、盗版行为猖獗,都对儿童读物创作与出版的健全发展形成了极大威胁,亟待社会各界联手解决。王泳波表示,目前市场上低质低价的童书多是伪书、改编书,是非正常出版所为,需要从源头加强管理。渠道的变化和折扣的下行也给童书出版提出更大的挑战。

  在奇想国童书创始人黄晓燕看来,中国童书出版业在持续20年增长后应该进入良好的发展阶段,但当前中国童书行业尚处于成长阶段,一方面,缺乏真正理解儿童心理的创作者,另一方面,也需要更专业的编辑力量和更完善的出版生态。认清现实,才能有进步和发展空间。无论创作者还是童书编辑,要真正了解儿童的需求,真正为孩子创作和出版。国家亟须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尚在幼苗期的童书出版业。

  把最好的图书奉献给孩子

  在采访中,还有很多家长提到,国内似乎尚未出现为大众熟知的、科学的儿童读物分级阅读体系。现有部分推荐书目并未考虑到儿童阅读能力的差异,其中某些选本很久没有更新。家长们依然很困扰该如何为孩子选书。记者查到2020年发布的《2020年中国K12阶段学生“分级阅读”白皮书》,以及分别于2025年1月和4月发布的《3—8岁儿童阅读能力评估》团体标准和《8—12岁儿童分级阅读指导》,但目前这些标准或指导尚未被大众熟知和运用。

  分级阅读不是分年龄阅读,也不是分年级阅读,而是根据孩子的阅读水平进行划分的读书行为。“为孩子选书,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年龄段,还要关注孩子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黄晓燕提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能力差异巨大,所以成年人首先应推荐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图书,比如图画书适合3—6岁孩子,桥梁书适合6—8岁孩子,章节体的儿童文学适合8岁以上的孩子。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行调整。

  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吴翔宇认为,在创作层面,应基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建立科学的分级阅读标准,同时拓展生态文学、科幻等创新题材,优化作家培养机制。在遴选环节,需建立跨学科评审机制,完善推荐书单和分级阅读工具。出版市场方面,要推动技术融合出版,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此外,需要家庭、学校和政策协同发力:家长应避免功利化选书,学校需将阅读纳入课程体系,政策上要延续全民阅读支持。最终目标是回归儿童本位,通过原创力提升、标准体系建设和技术赋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童书生态,实现商业价值与文化责任的平衡,为儿童提供更优质的阅读内容。朱自强谈到,儿童文学的“成长”书写要求儿童文学作家必须在人生道路上积极探索,在洞悉儿童心智成长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领悟以合适的艺术形式呈现于儿童文学作品之中。

  “优秀的儿童读物要寓教于乐,既要注重其在思想引导、文学滋养、人格塑造、品德培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又要符合儿童的天性与兴趣,避免过度灌输,而以启蒙性、启迪性的方式,用具有童趣的情节或表达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王泳波提出,引导儿童读物健康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教育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多维协作,并强化各方主体责任。相关出版社不仅要严格执行选题报批、三审三校一读和质量检查制度,还要建设更加系统的原创文学、原创科普、原创绘本体系。展望未来,他希望通过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五大工程的落实,促进儿童读物健康发展,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基石。

  南京师范大学全民阅读研究中心主任万宇提出,在创作层面,当下的媒介环境电子化虚拟了儿童成长的环境,需要更认真地发现、体验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避免庸俗的社会化解读童年和单一调性的表现。挖掘真实的主题,关注小众群体,例如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等。在出版层面,要注重作者质量,培育作者团队,鼓励多元化创作。在社会层面,对家长和教育者阅读的审美培育与针对儿童的阅读审美教育同样重要,对作者内容的解读与评价也需要客观的推广与开展,鼓励创作、培育内容,未来的中国儿童才有五颜六色的精神繁花。

  站在出版人的视角,白冰谈到,要把出书育人当作少儿出版的根本目标。我们要牢记,给孩子什么样的书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站在这个高度筛选图书,就能筛选出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书。我们要以社会效益为先,要看图书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不能单纯地追求市场价值。我们要出创新之作,因为只有创新的图书才能开启孩子的心智,让孩子放飞梦想,才能帮助他们构建健全的人格世界和情感世界,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鼓励出版业的从业人员树立责任心和荣誉感。给孩子出书是一项为民族和人类塑造未来的事业。从业人员,尤其是编辑,有了这种使命感,就会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把控好选题,将最好的图书奉献给孩子。

【编辑:隋萌萌(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