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AI应用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合乎人类社会福祉、伦理秩序和文明走向,实现人机价值对齐、AI正向赋能、科技向善,是研究者关注的热门话题。在近日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社会科学论坛上,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郑庆华认为,AI正影响着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方方面面,生成式AI可能引发文化价值、伦理、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再思考,还将影响人类的认知逻辑,当前AI已经具备一定知识生产和逻辑演绎的能力,正朝着如何具有意识的方向发展。
实现智能大模型与人的正向赋能
郑庆华认为,人机价值对齐包含AI对齐人类,以创建安全、符合人类伦理的人工智能系统,以及人类对齐AI,确保人类负责任地使用AI。人机价值对齐面临价值定义理解难、价值的学习推断难及价值的安全性和鲁棒性三大技术挑战,我们可通过有监督调优、反馈强化学习和推理阶段的价值观对齐等技术路径加以解决。
“大语言模型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放弃了对符号的主权。”欧洲标准化委员会《人工智能可信框架》起草组组长皮埃尔科斯马·比斯孔蒂表示,此前的符号、意义等非物质对象的创造由人类完成,如今则进入人类与智能大模型共同推动符号产生、意义发生的混合状态。尽管大语言模型的推理方式与人类迥异,但人类与其互动却类似人际交流。当大量大语言模型介入人类社会的意义构建,人类将因多数意义由非人类实体完成而发生改变,这会重置人类生产语义和符号的方式,诸如人类已开始适应智能体的语言节奏与风格等。同时,大语言模型还带来了认知外部化现象,如同文字外化记忆并重塑认知,研究认为它的外化有着启发、创造等能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全球性课题。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一场关乎人类社会福祉、伦理秩序和文明走向的深刻变革。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为人工智能注入“灵魂”,用思想的力量引导科技向善,不忘追问智能大模型的价值立场,并始终将人的主体性置于核心位置。在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看来,人类文明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物质,体现在生产力、技术、科学等领域的进步;另一条是人性,表现为人类历经漫长演进才具备特有情感、意识、思想等方面。人文与科学的区别在于人文以人为基,属于精神层面,强调的是个体与主观性等,并无标准答案;科学则以物为基,属于物质层面,强调的是群体与客观性等,有着标准答案。应明确,当下的AI仅具科学优势,尚无明显人文特质,而真正的人工智能需脑科学的突破,且科技进步需配套法律法规、伦理规范与政策体系,所以人文作为AI的灵魂,应是“人文AI”而非“AI人文”。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助推社科变革
要在新技术领域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凸显出社科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所作出的努力。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权衡提出,面对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社科界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在知识创新上加大相关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投入,在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的同时,助推新技术条件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在理论创新上为变革中的社会现实提供解释框架和逻辑体系,形成有深度、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成果,并指导实践。在方法创新上推进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的总体理念,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前沿研究,在应用领域发挥实际作用,充分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性、反思性、批判性,为构建更智能、更负责任、更具人文关怀的人工智能作出贡献。
要积极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努力把握学术创新机遇,让技术变革为人类所用,为人类所掌控,朝着普惠、向善的方向发展。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表示,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垂类大模型的开发与各类应用成果的出现,展示了科技发展赋能社科研究的重要路径与前沿探索。一系列社科研究成果的发布,也将助力从语料数据、伦理规范、国际治理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智能向善。我们可通过常设展览、青少年科普活动等促进人工智能公众教育,发挥上海在学术名刊、实体空间、智库资源上的优势,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对话交流、成果转化的优质学术平台。
现阶段所实现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的AI大多属于“弱人工智能”,可见我们仍处于起步阶段,虽存在诸多待探索问题,但不影响解决实际问题。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徐文伟提出,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AI,既不能神话,也不能漠视。AI技术并非要等到超越人类智慧才投入应用,只要在特定方面优于人类即可,例如,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AI的表现已较为出众。要正视AI带来的“被替代”焦虑,明确AI实际替代的是任务,而非岗位和人。当前,AI的快速演化不仅改变了商业逻辑,还促使社会科学从观察者转变为共塑者,未来也将加快实现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的共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