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固原讯 (记者陆航 实习生刘瑞湘)8月2日,2025年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产学研用合作研讨会在宁夏固原市召开。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等议题,通过多学科视角挖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历史价值与实践路径,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搭建高校与地方文博单位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平台,推进文化遗产资源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有效扭转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校热企冷”“合而不深”现象的有效策略。研讨会现场,与会学者聚焦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利用与研究、丝绸之路文物考古研究、丝绸之路石窟与艺术研究、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博物馆研究四大核心主题,从考古学、文化遗产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案例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专家强调以“用”为导向组织面向实践的科研创新,既有对丝绸之路文物考古新发现的解读,也有对石窟艺术传承脉络的梳理;既探讨了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路径,也交流了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创新模式。这场跨领域的学术对话,进一步凝聚了高校与地方文博单位产学研用合作共识,为后续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天,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和宁夏固原博物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签约,共建革命文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宁夏大学农牧交错带中华文明演进实验室工作站完成授牌,覆盖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及固原博物馆;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授“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牌。一系列产学研用签约与授牌行动,旨在打通产学研用创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标志着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与会学者还将对宁夏固原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进行考察调研,为保护与利用项目提供精准学术支撑,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宁夏固原博物馆副馆长童文成表示,将系统梳理此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升级。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加快学术成果落地转化的关键抓手。宁夏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田军表示,推进文化遗产资源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要激发融合的核心动能。产学研用协同的本质是重构“人才—平台—场景”的创新接口,并打破知识壁垒、平台孤岛与场景局限。馆校合作可以促进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发展,加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成果落地转化,这是博物馆和学校的双向奔赴。
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介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产学研用合作研讨会是教育部委托宁夏承办的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重要内容之一,2022年至今已连续举办4届。该研讨会旨在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为纽带,为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文旅企业搭起学术研究、遗产保护、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等合作交流桥梁,协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产学研用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研讨会由教育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导,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宁夏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宁夏固原博物馆联合主办,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宁夏固原博物馆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