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学术社会史研讨会举行

2025-08-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成都讯 (记者陆航 通讯员张群伟)8月2—3日,“近世社会与区域学术——第四届学术社会史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与会学者聚焦近年来新兴的学术社会史跨学科研究,探索学术史、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融合与创新。

  从学术社会史的视角探讨社会变迁与区域学术的互动关系,对我们深化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佑松表示,学术绝非抽象理论,而是深植于具体历史情境与特定地域空间的实践。深入理解区域社会,是把握国家整体历史脉络的关键;而不同地域学术传统的形成、互动与流变,则为我们解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生动视角。

  深化对学术社会史理论、方法、路径的探索,是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罗检秋探讨了清代民间学术如何进入官方主导的文化意识形态,以此揭示学术社会运行的复杂规律。

  学术人物形象的传承与嬗变是学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议题。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道彬对清代朴学中皖学先驱江永轶事的书写进行了细致梳理与考实,以此考察清代学术涉及的底层社会隐微之处,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江永形象的变迁,代表了时代新变与文化需求的互动关系,对当今发掘中外学术人物的思想具有借鉴意义。

  学术社会史视角可以为中国史学史研究者提供一些新思路,发现新议题。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刘开军认为,学术社会史视角可以摆脱就学术论学术的模式,转而在学术和社会的互动中厘清学术的兴与衰、变与常。具体到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可以充分评估史家的社会阅历对其史学活动的影响,发现史学如何以一种知识与常识进入社会。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学术社会史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中。众多参会学者自觉以学术社会史来考察近代社会学史、自然科学史以及艺术学史,激发了社会学史、科学社会史、艺术社会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这既显示出学术社会史在具体论题上的深化,也显示出这一理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对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学者有所启发。与会学者认为,学术社会史研究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学术社会史作为深化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思考学术产生、演变的社会脉络有重要启发意义。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四川师范大学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

【编辑:韩卓吾(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