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哈尔滨讯 (记者赵徐州 通讯员于占杰)7月29—30日,“中国边疆史与区域发展研讨会”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国边疆历史演变、民族文化融合、区域发展互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学术界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跨学科协同,以扎实的研究成果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会议在边疆历史研究方面,既有深入的理论探讨,也有对古代边疆历史特别是东北边疆历史多元研究和方法论的反思。与会学者认为,边疆史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溯,更是理解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区域发展的关键钥匙。边疆史研究要兼顾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证,既要立足本土史料,又要借鉴跨学科方法。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林表示,边疆地区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见证,边疆史研究不仅关乎历史认知,更对当代民族团结、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要以史为鉴,为新时代边疆治理与文化传承贡献智慧。《社会科学战线》主编王永平认为,边疆史研究需突破地域与学科壁垒,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
走进“历史现场”为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动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夏炎提出,以石刻资料为入口,在细读石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史料拓展、理论引领、田野调查等多种手段,实现从地域社会历史细节的挖掘到历史整体面貌的再发现,应是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未来努力的方向。历史学者应结合文本田野(族谱、碑刻等)与空间田野(遗迹、景观等),在“历史现场”中补全文献与考古的逻辑链条。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鸿宾聚焦“边疆”一词古今含义的转变。他表示,古代边疆是王朝权力辐射的外围地带,因生计方式差异形成“核心—外围”格局;现代边疆则是国家主权下的地理区域,其演变反映了国家治理逻辑的深刻转型。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郭万勋聚焦金王朝迁都北京对推动民族融合的历史贡献,认为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不仅开创了北京作为大国都城的历史,更通过人口迁徙、文化交融,推动了北方各民族一体化进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及其与区域文化发展的整合等问题,是与会学者关注的另一个焦点。丝绸之路带来的多元文明,启迪人类世界。人类一切文明都因交流互通而共融,因包容互鉴而转化为发展动力,只有互动交流才能使文明绵延不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梳理了丝绸之路申遗的历程,提出中国学术界要加强对中亚段、西亚段丝路遗产的研究,重视驿站、关隘、水系管理等细节,避免“重起点轻网络”“重物轻人”的局限,从文明交流高度阐释丝路价值。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从多元出发渐趋一体,根源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特质。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玉君表示,各民族在长期的交融活动中互相汲取长处,实现了成果共享和齐头并进,彼此之间越来越不可分割。消除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共享经济文化发展成果、促进民族间的交融汇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必要条件。
会议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黑龙江省历史学会等单位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