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这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中,河南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不仅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且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作出了卓越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保护和传承等多个维度,阐释了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内在机理,为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河南贡献提供了科学指南与根本遵循。
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
河南担当
河南素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区。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与河南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新密李家沟遗址为代表的李家沟文化,距今一万年左右,连接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当时出现的栽培农业,表明先人过着一种相对稳定的栖居生活。以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贾湖文化,距今八千年左右,其出土的骨笛,表明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开始丰富。以渑池仰韶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特别是处于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以花、鸟为代表的彩陶文化颇具特色,成为“早期中国”的典型符号;被称为“河洛古国”的巩义双槐树遗址作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代表,距今五千三百年左右,孕育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以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古城寨等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其人口的普遍增长和聚落规模的扩大,体现了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成就。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距今三千八百年左右,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以安阳殷墟遗址为代表的殷墟文化,距今三千年左右,青铜文明领先世界,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此后,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帝国文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表明当时的河南是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书写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格局形成的河南智慧
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演变进程中,河南以其地理通衢汇聚四方、政治中枢熔铸制度、文化高地整合思想、血缘根脉凝聚认同的四重伟力,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制度范本、精神基石与血缘纽带。
河南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的河南,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渔猎文明碰撞交融的前沿。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使鲜卑等民族深度融入华夏,推动了民族大团结局面的形成。金朝以开封为南京,加速了女真族与汉族的融合。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枢纽,促进了全国范围的经济文化互动与族群流动。河南在政治上是王朝施行“大一统”政策的中枢。早在史前的仰韶庙底沟文化就形成一种巨大的“重瓣花朵”结构,其向外扩大影响,与其他文化之间交往交融,起到多元一体、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核心作用。从奠定早期国家形态的夏、商,到周代以洛阳为王畿核心推行礼乐分封,华夏文化得以继续辐射四方。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邺城成为胡汉文化交融的中心。唐武周时期,武则天于明堂接见万国来使,多元文明在此交流发展。北宋汴京作为空前繁荣的国际都会,是民族共处的典范。河南是整合多元思想文化的熔炉。这里不仅是儒家、道家的正统基地,也在历史上承担着文化交流汇聚地的作用。佛教中国化的关键历程即在此发生,释源祖庭白马寺、禅宗祖庭少林寺、龙门石窟皆是其光辉见证,三教合流在此完成。此外,中外的建筑、医学、艺术、绘画、音乐以及饮食和服饰等,在河南这片土地上也经历了广泛的交融,共同塑造了我国多元一体的独特文化风貌。河南也是中华民族血缘与精神的根脉家园,“根在河洛”成为海内外华人的共同文化基因与认同符号。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
河南贡献
河南所展现的独特品格是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有力佐证。
在连续性方面,河南虽饱受战乱、历经磨难,但其历史文化并没有中断,而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始终一脉相承,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早期中华文化谱系的发展演变,“五都贯洛”的洛阳都城遗址、开封“城摞城”遗址,特别是甲骨文汉字文化体系的形成等方面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在创新性方面,大禹治水,仓颉造字、商代甲骨、秦汉篆籀的文字变革、许慎作《说文解字》,张衡的地动仪、浑天仪科技革命以及“四大发明”的发轫,汉代洛阳太学和宋代开封国子监的教育变革,北宋开封的纸币“交子”等,表明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的人们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在统一性方面,“中国”“中原”等概念本身就体现了其作为“天下之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是传说中的“河图洛书”蕴含的宇宙秩序观,还是西周“宅兹中国”的铭文,都昭示着统一意识的萌芽。夏商周、汉魏、隋唐、北宋等王朝定都于此,使其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核心枢纽。
在包容性方面,河南自古就是四方辐辏之地。丝绸之路、隋唐大运河以洛阳、开封为重要节点,带来了西域、中亚乃至更远地区的商旅和文化。中原文化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消化、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使自身内涵不断丰富。
在和平性方面,中原文化奠基于发达的农耕文明,崇尚稳定、和谐与秩序,“和为贵”理念深植其中。古代河南作为中心区域,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丝绸之路,本质也是和平交往与贸易。
(作者系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河洛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