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河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立足发展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
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客观必然性。将产学研融合置于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棋眼”位置,具有客观必然性。在理论层面,知识的创造、扩散与应用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但科技创新只是发展的源头,只有产学研融合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贯通链条,将科技应用到产业这一终端,其经济价值才能实现。
在实践层面,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拥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通过产学研融合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良好基础与巨大空间。同时,“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突出,亟须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引擎,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立足自身禀赋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产学研深度融合须立足河南实际。作为中西部省份,河南传统产业占比高,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能盲目追逐热点、抛弃传统产业,而应立足省情、因地制宜,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三条主线上协同发力。
在传统产业“老树新枝”上,产学研融合的重点是强化数字赋能与绿色转型。河南的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轻纺等传统产业规模庞大,是稳定经济的“压舱石”。通过产学研融合推动传统企业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帮助其突破发展瓶颈,是河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强筋壮骨”上,产学研融合的重点是突出集群发展与场景驱动。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有基础、有潜力的领域,河南要利用场景优势,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打通产学研用,完善产业生态,实现集群发展。
在未来产业“播种育秧”上,产学研融合的重点是前沿突破与生态培育。由于未来产业总体投入能力有限,河南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少而精”地精选赛道,在生命科学(细胞与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具身智能等方向重点发力。
强化产学研融合的机制与人才保障。畅通“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产学研融合通道。企业贴近市场脉搏,对需求与技术痛点最为敏感。应充分发挥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海量传统企业的“出题者”作用,建立常态化需求征集与发布机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围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基础材料、智能传感器等河南重点产业面临的“卡脖子”难题,以及传统企业数字化、智能化需求进行技术攻关、装备攻关。完善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技术评价与收益分配机制,让成果转化有动力、有回报。
打造多层次产学研协同载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中原科技城、郑洛新国家自创区等战略平台从“物理集聚”向“化学融合”跃升,围绕生物育种、智能农机、人工智能、氢能储能等河南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中试基地,为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深度耦合提供核心场域。
构筑“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产学研融合的核心是人。要转变观念,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优化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等政策,让人才向产业一线涌流。要以更开放的姿态,靶向引进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要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战的卓越工程师和技术人才。
(作者系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