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的河南篇章

——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孙久文

2025-07-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张杰  张清俐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河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
  从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崛起”走过了2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当前,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应该如何定位河南在中部崛起中的角色?围绕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相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孙久文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开新局
  《中国社会科学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20多年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孙久文:新时代以来,中部地区建设“三基地一枢纽”——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效十分显著。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态势强劲。从2015—2023年的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来看,中部六省地区生产总值由不足15万亿元跃升至约2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8%,中部地区整体规模快速扩张,经济腹地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是产业结构优势明显。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凸显工业基础与农业优势,正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向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并重转型。
  三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从2018—2023年的情况看,城镇化率提升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城镇体系的特点是点状集聚与城市群、都市圈网络化发展相结合。中部地区人口相对年轻,具备更充沛的劳动供给和长期消费潜力。
  四是人均收入水平快速提升。2019—2023年,中部地区人均GDP从6万元增至7.4万元,增速快于全国均值,地区差距持续缩小。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印证了中部地区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本大省”的转变趋势。
  五是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与高技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已形成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2023年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27.3%和17.8%。
  六是外向经济发展成就出色。在对外出口方面,中部六省依托优势产业,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外贸龙头企业,将技术、质量等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外贸优势,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出海。从2015年到2023年,中部地区出口总额由10284亿元增长到23833亿元,占全国外贸比重从7.3%上升到10%。
  科技创新引领中部地区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部地区的崛起应该如何明确自身定位? 
  孙久文: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展望中部崛起,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趋势明显。在产业上强调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在发展动力上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机制改革完善。
  首先,发挥中部地区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优势。中部地区科教资源富集,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科教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事实上,构建科创和产业融合的新体系,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的重要发展方向。
  其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中部地区形成新发展格局。要进一步通过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的发展,促进资源要素在跨行政区范围内配置和流动。对于一些跨省区的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要在国家支持下,举中部之力共同推进建设。
  最后,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在承东启西方面的区位优势,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引导区域内制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在不同主体间有效对接,围绕制造业集群打造制造业高效服务体系。
  努力发挥区域战略叠加效应
  《中国社会科学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当前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重大区域战略举措。推进中部崛起,应如何发挥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机制?
  孙久文:一方面,要重视跨区域合作,加强紧邻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中部六省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思路,寻求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实现一体化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部六省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等,加强和其他紧邻区域重大战略的跨区域合作,借助紧邻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中心城市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部地区的武汉市和郑州市是国家级中心城市,以这两个中心城市为依托形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伴随多中心城市格局的顶层设计逐渐清晰,在更为精细的空间尺度上的多支点布局成为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任务,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当务之急。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通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同时,要主动参与国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并进,提高国内国际市场对接水平,加大开放力度,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因地制宜加快河南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河南是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您对河南未来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发展路径和战略方向有哪些建议?
  孙久文: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制造业集群。围绕新能源汽车、超硬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业品质。布局未来产业。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建设变革性创新载体,依托省实验室、中试基地推动技术转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环节之一。
  第二,激活内需市场活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采取促进消费政策,发放消费券,聚焦零售、餐饮、文旅,刺激假日经济。扩大有效投资,通过重大项目牵引,同时激活民间投资,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通过专项债优先保障重大工程。加快完善交通与能源网络,强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行“高效办成”改革、经营主体登记全程网办等措施。 
  第三,以生态保护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其中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重点区域是南阳丹江口库区及汇水区(占水源地总面积的48%);矿山生态修复;平原地区农田生态修复。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