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明代中后期的历史研究

2025-05-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朱羿 陈炼

  5月17日,“张璁与明代改革学术研讨会暨张璁诞辰550周年座谈会”在张璁故乡浙江省温州市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张璁的改革成就、张璁与张居正的对比研究、明史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首席专家、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田澍提出“嘉靖革新”和“嘉隆万改革”概念,引起学术界关注。他表示,对历史人物的改革变法要放到一个较长时段去考察,既要分析改革的动机,还要了解改革取得的成效,并观察改革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张璁清廉自守、勇于革新,是明中期改革的开启者,认识张居正首先要从认识张璁开始,张璁是观察张居正的一面镜子。

  明代中后期改革促进了封建王朝内部的自我调整。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高寿仙认为,明中期以后,皇权潜藏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主要表现为宦官擅权屡次出现、行政效率明显下降、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等。在朝政积弊、形势危殆之时,封建王朝内部出现一种旨在振弊起衰的自我调整,张璁和张居正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称,“嘉隆万”时期是明代的中兴时期,在明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成就是三朝君臣持续合作革新的结果,不能仅归功于张居正。这一时期,隆庆年间的“俺答封贡”,较好地解决了与鞑靼部的关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同时,嘉靖年间平定了倭患,并在隆庆年间开放海外贸易,有力促进了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推动中国历史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院长王剑表示,张璁作为嘉靖年间的首辅大臣,从“大礼议”起步,在明世宗支持下,坚决清理庄田,相对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嘉靖中兴”打下基础;积极削弱宦官势力,有效抑制了嘉靖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改革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推行科举、举人、岁贡三途并进法;精通礼学,对嘉靖朝的礼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正刚认为,张璁主导的“嘉靖革新”除了推行一系列除弊行动外,核心在于提高封建王朝中枢政治的活力,即在皇权允许范围内强化内阁职能。这一变革持续至万历前期的张居正时代,有效延续了明朝的统治。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展龙认为,明代后期改革延续了传统改革的底层逻辑,这种改革逻辑的起点是皇权重构与新旧势力更迭。改革的困境是“法祖”与“革新”的悖论,祖制既是改革的合法性来源,亦常是改革的制度性枷锁。明后期改革表明,封建王朝改革缺乏权力制衡与法治保障,终因制度惯性与皇权局限难以突破封建体制的根本矛盾。

  与会专家表示,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对于明代中后期的改革,多数聚焦在张居正改革身上,而对张璁的革新没有足够重视,未来深化明代中后期的历史研究,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张璁的研究。

  会议由温州市温州学研究联合会、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等单位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温州市龙湾区历史学会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静(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