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语言文字应用》青年学者论学”在江苏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2025-05-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4月19日—20日,第五期“《语言文字应用》青年学者论学”在江苏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主题为“语言智能与技术的发展、应用及使命”。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杨亦鸣、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院长荀恩东、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詹卫东等担任本期“论学”导师,30余名青年学者参加。 
  重塑语言研究范式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芮国强、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焦伟出席开学式并致辞。芮国强对参加本期“论学”的专家和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提出应充分发挥语言智能技术的工具优势,深度融合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助力数字中文建设。焦伟在致辞中表示,江苏省始终将语言文字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期“论学”将为江苏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推动全省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刘培俊重点围绕推进“数字中文”建设同青年学者作工作交流。全面系统解读《教育部 国家语委 中央网信办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文件研制背景意义,以及加强数字中文建设的理念、思路、政策和行动,提出将数字中文建设作为服务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全面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突出重点,全方位释放语言文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数据要素价值,着力推进中文数字化与数据中文化,着力推进创新应用与规范安全,着力推进新型中文服务体系构建与语言文字治理体系完善。语言文字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者要勇于创新、善于作为,深入思考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深入推进“数字中文”建设,为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刘朋建作开学致辞。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语言文字事业特别是语言文字研究工作,要主动担当时代使命,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以发展的眼光和更加包容、积极的姿态,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及创新应用的创造与开发,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青年学者思维活跃、学术成长潜力大,要善于抢抓机遇,在推动语言智能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积极作为、有所作为,在服务大局中展现亮丽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奋进力量。 
  科技赋能语言研究 
  四位“论学”导师分别作释讲报告。杨亦鸣的报告《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与人类语言生成的比较》,深入分析了当前大语言模型在模拟人类语言能力方面的进展与局限,提出了未来语言模型发展的可能路径。荀恩东的报告《大模型时代对语言学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AI技术对传统语言学研究带来的变革与新的研究范式,强调语言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詹卫东的报告《知识驱动的合成数据研究》,阐述了知识驱动型数据合成方法在语言模型训练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知识与数据融合的研究新思路。 
  此外,四位特邀青年学者分别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新型语料库建设的新方法与新挑战、语义计算技术的演进脉络、大语言模型的价值观偏好问题、语言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等方面作重点发言。 
  杨亦鸣代表“论学”导师对本期“论学”作综述点评,他认为,在语言智能技术研究中要突出人才培养意识,让青年学者唱主角、站前台、担大任,要紧扣时代脉搏,落实数字中文建设走在前,要强化使命担当,引领语言智能的原创研究。 
  刘朋建在总结发言时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语言学青年学者已有很强的跟进意识和“热恋”意愿,同时也要认识到语言学与人工智能在互融互促的深度、广度以及协作意识、实践导向、应用引领等方面还有较大不足,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青年学者们应当奋起直追、也要充满信心,希望有志于语言智能与语言技术研究的青年学者,如“雨后百谷”般茁壮成长,在服务大局中更好实现个人学术理想。 
  第五期“《语言文字应用》青年学者论学”由《语言文字应用》杂志、江苏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实验室、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承办。 
与会人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