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国政治学创新发展逻辑

2025-05-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南京讯 (记者吴楠)南京师范大学第十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政治学”高端学术论坛近日在南京举行。来自政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重点关注了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和方向。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岳嵩提出,政治学是在党的领导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学科,必然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肩负起全新的责任。

  中国式现代化面临“古今之变”和“中西之争”的双重挑战。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周光辉提出,要回应这样的挑战,就必须重建政治学的分析范式。在逻辑起点上走出西方中心主义,从人类的整体性出发,由政治学的元问题进入讨论。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朱光磊表示,中国人民要站在时代、历史、发展的高度,以科学态度分析问题。

  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周平提出,边疆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边疆问题存在于边疆,却对国家整体产生影响。作为国家治理独特类型的边疆治理,实质上是国家应对疆域之边缘地带上的问题或矛盾的一套体制机制。边疆治理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目前对边疆治理的研究还不够,期待学术界进一步关注边疆研究的特征、内容、功能、方法和路径等。

  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张桂林提出,知识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体系由学科功能决定。学科的三大功能——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运用,决定了知识体系在这三个层面呈现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有着极强解释力和预判力的原理体系。这几种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都应成为学术界讨论的对象,但要有主次、先后、轻重之分。

  谈及应首先在什么层面讨论构建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问题,张桂林认为,逻辑之要是集中力量构建一个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政治学原理的知识体系。从学科建设逻辑来说,有了强大解释力的原理体系,才能构建一个丰满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我们已经从理论的消费者向理论的生产者转变。”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高建提出,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有两个。一是从中国实践出发,对于我们在制度、管理体制、行为上所做的创新,通过经验总结和学理化阐释,把它上升到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知识体系。二是纯粹理论的研究创新,在这方面还需要作出更多努力。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关于政治学的内容学理化、体系化。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提出,要关注政治学研究的本源性问题、基础性问题、前瞻性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徐勇提出,政治的属性和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功能的角度理解政治的概念,有助于从动态、多样、联系、成效、解释的角度理解政治。如通过政治功能分析,有助于人们认识“为什么”需要政治、认识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内在机理。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副所长杨海蛟提出,政治学界要携手合作、积极研讨,弘扬中国政治学建设的文化自信,有力推进政治学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隋萌萌(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