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社科青春篇章

2025-05-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段丹洁 孙美娟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

  每年五四前后,习近平总书记把时间“留给青年人”,殷殷嘱托广大青年。“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社科界广大青年学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胸怀理想、勇担重任,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社科青春篇章。

  投身强国建设研究空间广阔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主持召开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指导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青年发展规划和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指导确立“党管青年”重大原则,指导制定第一个以党中央名义发布的少先队工作文件,部署审定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和中央团校改革方案……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把青年人才培养摆在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和措施。“青启计划”就是为新入院青年学者提高主持科研项目能力、提升创新研究水平而设立的资助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彬彬是“青启计划”中的一员。他表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青年学者坚持大历史观和全球视野,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出发,开展了很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在党和国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家庭支持下,我们明确了研究方向,耐得住性子,深钻文本研究,不怕吃苦,脚踏实地调查研究,既注重历时性研究也注重共时性研究,既注重应然性研究也注重实然性研究,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不断努力。”杨彬彬说。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社会治理、国际传播等前沿研究领域,为广大青年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创新机遇。青年学者不断探索,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交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不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关怀和期望让广大青年学者投入学术研究更有信心和动力。”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特聘研究员胡洁人说,近年来,青年学者们锚定时代命题,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问题,如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共建“一带一路”、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应用等国家重大重点战略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很多代表性的成果。大家通过理论研究回应社会现实问题,以实证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体现了社科研究的实践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认为,青年学者具有鲜活、蓬勃的学术生命力,对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身处知识生产的前沿阵地,青年学者通过对时代变化的鲜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多维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贡献智慧。

  葆有与生俱来的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

  今年2月,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举办的中美关系辩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赵海以缜密的逻辑、多维度的论述与精确流利的英语表达,现场逆转了美国民调,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和反响。

  同样是从事国际政治研究的青年学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邱昌情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关注南亚地区安全、中美印三边关系、联合国与全球治理等问题,在跨学科或多学科合作研究中立足中国外交实践提出了不少原创性见解。在他看来,青年学者要始终扎根本专业知识领域,以中国视角和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打破西方的话语陷阱。

  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在于其突出的创新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戈艳霞表示,青年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生力量。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角来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代青年恰逢其时,正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恰处于人生中富有创新奋斗活力的黄金阶段。在党和国家持续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决策护航下,新时代青年普遍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系统完备的现代知识体系,为深度参与现代化建设筑牢了坚实根基。立足这一时代条件和坚实基础,着力激发当代青年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其知识技能潜力,让千千万万青年个体的发展势能汇聚成现代化发展的磅礴动能,对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价值。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珺一直在研究数字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相关问题。她说,在学术研究中,自己会始终保持对社会发展的观察,思考社会发展变化与研究议题的关系。在调研和调查的过程中,带着研究问题但又不局限于自己的理论假定,去观察、去倾听、去思考。“站在研究对象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时,很多我们的预设能够得到更好的修订和完善,还能发现新的研究视角,更好地解释社会现象。”她谈道。

  对于如何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胡洁人提出了建立“需求地图”研究框架的设想。她说,要将国家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研究课题,积极参与重大智库项目,主动对接中央部委政策研究需求。社科界青年学者应在基层建立长期观察点,通过深入调研和社会实践提炼理论,深耕社会痛点问题,开展“田野实验室”研究。

  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

  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杨彬彬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他看来,一方面,要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内在逻辑、鲜明特点和基本经验。以概念史、话语史、制度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另一方面,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崭新形态及其提出的新课题、新问题、新议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特别是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形成具有前瞻性、应用性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青年学者朱涛表示,未来自己将始终秉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理念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所谓“大处着眼”,意味着研究将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紧密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社会发展问题,尤其是国家治理、社会政策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所谓“小处着手”,就是在实际研究中始终扎根于具体、真实的社会现象和数据,实事求是,严谨而细致地挖掘鲜活的现实问题,力求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具有极为复杂和多样的特点,需要不断拓展学科视野,汲取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领域的知识与方法,增强跨学科研究能力,以更科学的视角和方法努力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研究。

  “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对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而言,核心在于找准学术追求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何天平谈到,科研工作不能仅仅停留于个人旨趣之内,而要有服务于“国之大者”的雄心和魄力。聚焦“主流”,开展有价值的研究;追求卓越,提升学术创新能力;经世致用,推动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谈到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发展需求,高文珺表示,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仅包括经典理论研读,还有对国家政策、会议精神等资料认真学习,理解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学理思考深度,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增强研究实践意义。

  邱昌情认为,青年学者需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在相关前沿领域发出中国青年学者的声音,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国际各领域优秀研究人才和资源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来。

  青年学者们一致表示,将不断锤炼自身的思想品格,做一名有信仰、有情怀、有正气的新时代青年学者,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把个人研究同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之中,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