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二月二龙抬头,生活添彩头,日子有盼头,群众有奔头”。2025年农历二月初二,笔者家乡刘土城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礼堂热闹非凡,“春龙‘抬头’传古韵 民俗‘点睛’启新程”文艺演出暨孝善敬老饺子宴活动正在举行。文艺汇演结束后,村民来到礼堂旁边的广场上,志愿者们已经将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饺子,感受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鲁西南刘土城村从2019年2月开始举办“孝善敬老”饺子宴,75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参加,目前饺子宴已举办65届,形成了个人认领、干部通知群众参与、年老的父母由子女接送,同时志愿者来协助的活动机制。每次举办饺子宴时,差不多有七八十位75岁以上的老人参加。对于这些高龄老人而言,饺子宴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是一次难得的社交聚会,他们既能欣赏精彩的演出,又能与老友欢聚一堂,共叙往事。有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尽管年迈体弱,步履蹒跚,他们仍坚持由子女推着轮椅前来,共享这场饺子宴的温馨。饺子宴上,村委会主任会给大家讲述身边孝老敬老的事例,让“善文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广泛传播,教育影响更多的人。村委会还组织给老人过集体生日,并择机开展模范表彰、文艺演出、健康体检、蒸花馍等不同活动。
外国友人体验包饺子 作者/供图
饺子宴上相聚的好姐妹 作者/供图
笔者了解到,每次举办饺子宴的活动经费大约1000元。村民们普遍认为,出资请老人们吃饺子,是一件暖心的善举,此举彰显了出资者孝敬老人、心系乡村的高尚品德。
“孝善敬老”饺子宴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志愿者们的主动参与。志愿者们深信,热心村里的公共事务不仅为他们赢得了面子,更是通过顾全大局、积极投身集体事务,收获了村民的赞誉与肯定。饺子虽小,却蕴含着大学问,吃的不只是饺子,更是一份乡情与治理的智慧。饺子宴还强化了村民的集体认同感,尤其是老人群体。饺子宴不仅充盈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也激励着每一位参与的志愿者,共同在村庄内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饺子包进去的是“敬老情”,吃出来的是“幸福感”。“孝善敬老”饺子宴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还温暖了几代人的心。当老人吃饺子的照片被发到村里的公共微信群时,外出的子女看到自己父母这样一种快乐幸福的微笑,他们会主动到村里来认领下一次饺子宴的资金,实现了外出务工村民有序反馈村庄的建设。在饺子宴上,村干部还有村民、志愿者以及老人,同时处在一个场域,加强了村庄共同体的概念。舞台上文艺活动的展演,吸引了一部分老年人一起跳舞,一些许久未见的亲朋也通过饺子宴重新联系相逢。正是这样的情感交流,使得整个村庄的群众关系日益紧密,和美的家风、淳朴的村风、和谐的乡风也由此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