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李思佳)10月19—20日,“古籍整理成果转化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召开。
研讨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王小婷主持开幕式。王小婷提出,智能时代下古籍整理工作必须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她期待与会学者,分享各自的治学心得,共同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古籍整理与文化传播模式,让古籍摆脱“束之高阁”的困境,成为走进大众生活、走向世界舞台的文化瑰宝。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长刘祖国在致辞中表示,让古籍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是时代赋予当今学者的使命和机遇。古籍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古籍整理成果的转化与传播”,恰逢其时。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加华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基本情况,谈到推进古籍数字化建设进程,探索多样化古籍整理成果转化与传播方式,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落实落地的重要举措,也是儒学院的重点关注方向之一。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基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的古籍整理项目经验,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识典古籍”阅读平台与整理平台以及“我是校书官”——古籍大众智能整理计划。他谈到,“识典古籍”的阅读平台在网络环境下为大众提供了一种便捷、无障碍、高用户体验感的获取古籍资源的方式;而其整理平台则实现了古籍图像OCR、文字校对、文字对勘等一系列古籍整理环节的平台化、智能化,并且通过全流程的人机协同、多人协作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古籍整理的效率。古籍的阐释要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需求,从而真正实现古籍整理成果的大众传播和参与式传播。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李明杰围绕研讨会主题谈到,应注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的古籍保护传承和转化利用。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古籍数据库所存在的问题,要借鉴古代文献整理的优良学术传统,来构建一套现代的古籍数字化整理规范。李明杰说,数字人文在古籍整理领域内的应用,不仅包括古籍整理内容的数据化再现,还表现为借助计算机实现大规模的古籍文本内容挖掘,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加工,例如时空数据的历史地理分析与可视化、人物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等。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承略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的基本情况。他介绍,古典文献研究所继承王绍曾先生、董治安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学术传统,依托大项目进行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取得了《两汉全书》《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等一批标志性成果。智能时代的古籍整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要认识到数据的重要作用,提高大数据中中文数据的占比,另一方面要让古籍整理和转化的成果真正惠及大众,服务社会、赓续传承。
与会学者围绕“泽被东西——全球视域下的古籍数字化”“根植华夏——传统视域下的古籍研究”“融贯古今——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传播”“面向未来——古籍数字化整理与平台建设”四个专题,展开论文报告。本次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智能时代的人文研究”“古籍整理领域数字人文的应用路径及当前任务”“数字人文时代中国古典学专业学业规划”系列讲座。
与会学者认为,本次学术研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促进智能时代古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扩大古籍整理成果的传播与共享的学术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主办。